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正赤(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党的作风和形象关系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当前教育强国建设正处于关键期,深入开展党的作风建设,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保障。
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从斗争中打开新天地、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如何在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下,将高等教育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这就需要以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激发党的创造力,解放思想,守正创新,统筹推进高校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实现高校高质量发展与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辩证统一。
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理论创造力。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需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进一步提高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质量,一体推进理论学习、研究阐释、实践转化,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政治自觉服务教育强国建设。要善于从高校综合改革中总结经验,提炼高校独有的制度成果、文化体系、发展模式,凝聚全体师生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铸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根和魂。
二要坚持“实践升华理论”,提升实践创造力。马克思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要坚持问题导向,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科技发展需要、国家战略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专业设置、学科调整、人才培养动态匹配,完善质量、特色、贡献导向的监测评价体系。要自觉接受理论指导,跳出经验主义和事务主义,避免“决策行事靠经验、吃老本”“机械做事、埋头干事”等倾向,在干中学、学中干,切实提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力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集中体现,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建成教育强国是民族愿望、人民期盼,这就需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激发党的凝聚力,勠力同心,奋楫笃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高等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一要凝聚共识,聚焦民之所需,推进高质量发展。无论是孔子关于“个体完整成人”的教育理念,还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都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聚焦回答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树立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探求人文精神和科技前沿、服务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将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化为高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的新增长点,有效实现高校高质量发展。
二要凝聚力量,形成多方合力,强化发展动力。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统一思想和行动,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各方共同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分工合作,争取政府支持、社会关心、企业合作,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内外结合强化高校发展动力。
三要凝聚智慧,尊重师生创造,激发创新活力。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能够变化且不断变化的有机体。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也面临科技革命、人口结构、经济形势、供需态势等遽变,高校必须善于识变求变应变,求是求实求新。要重视发挥全体师生的首创精神,鼓励院系、平台、部门大胆探索,面向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推进人才培育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技研发创新,全方位激发高校创新活力。
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艰苦奋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和精神底色的直接反映,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新时代新征程,要走好教育强国建设“新的赶考之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建设教育强国上仍存在不少差距、短板和弱项,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依然任重道远。这就需要以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激发党的战斗力,奋发图强,攻坚克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开辟高等教育现代化新境界。
一要坚决纠治“四风”问题,切断弱化战斗力之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背离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要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完善高校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从思想根源和体制机制上逐步消除高校产生“四风”问题的土壤,消除滋生精神懈怠、消极腐败的温床,使全体师生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
二要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铸牢强大战斗力之魂。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囊括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蕴含百年党史中艰苦奋斗的基因底色。要将党史与校史、精神谱系与大学精神有机结合,融入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和高校价值观教育,以校史故事、大师风范、榜样力量引领全体师生传承奋斗精神、再创新的辉煌。
三要以艰苦奋斗作风为底色,一体推进党风政风、师德师风和校风学风建设,夯实强大战斗力之本。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艰苦奋斗作风必须成为党风政风、师德师风、校风学风的作风之本、力量之源。要坚持党风政风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坚持师德师风示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善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坚持校风学风保障,开好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大思政课”,以艰苦奋斗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和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