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邹永华(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超前部署数字中国的建设蓝图。数字经济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数字化正日益成为推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加快健全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为数字韧性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数字韧性是指各种系统在面临外来冲击时能在数字技术支持下保持核心功能、快速恢复并实现进阶适应的能力。数字韧性不仅以技术赋能提升了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更以灵活适应力推动社会在复杂环境中安全前行。在数字化浪潮下,数字韧性将进一步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治理效能,推动技术赋能、普惠共享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化。
数字韧性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数字韧性必须服务于这五大特征,才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驱动力。具体来讲,数字韧性是通过技术赋能、生态重构、风险对冲和治理升级这四重逻辑来驱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
首先,数字韧性能通过技术赋能激活新质生产力,为现代化进程提供数字基座。数字韧性通过数据要素市场化和创新生态构建等途径,释放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有效地升级传统生产力。数字韧性提供的数字底座,不仅保障了生产体系稳定运行,更通过数据流动和智能升级,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加速器”。
其次,数字韧性能通过生态重构再塑空间秩序,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数字韧性打破了传统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边界,重构了经济社会的运行逻辑和空间形态,不仅能构建虚实交互的空间秩序,还能动态优化物理空间资源配置。此外,数字韧性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提供技术底座,推动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与传统资本和劳动力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技术跃迁的助推器和组织形态的变革力。
再次,数字韧性能通过风险对冲守住安全底线,构建安全和发展双循环。数字韧性通过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构建供应链网络,实时监测全球产业链风险,动态切换国内外供应来源,能在开放中守住安全底线。因此,在风险对冲中,数字韧性能实现规模与安全的动态平衡、赋能共同富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所体现的鲜明特征。
此外,数字韧性能通过治理升级来提升制度韧性,为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数字韧性不仅体现在技术和产业层面,更通过治理体系现代化,增强制度的适应性和抗风险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数字韧性通过动态调控,使政府决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公众反馈”的治理生态,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超大规模、共同富裕、绿色发展等复杂挑战下仍能稳健推进。
数字韧性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数字韧性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聚焦安全、发展、民生三大维度,其内在逻辑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体现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哲学。在数字韧性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安全维度是稳定器,发展维度是发动机,民生维度是锚定点。
数字韧性在安全维度上筑牢城市生命线。城市生命线(能源、交通、供水、通信等)是现代化治理的“主动脉”,其脆弱性将直接威胁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数字韧性能够通过全息感知体系、智能预警中枢和弹性响应网络等基础设施,迅速感知和实现风险提前预判,形成“感知-预警-响应-学习”的闭环体系,以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在超大规模城市治理和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特殊需求。
数字韧性在发展维度上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数字韧性不仅增强了经济系统的抗风险能力,更通过技术赋能、产业升级、要素重构等,为数字经济注入新动能。通过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数字韧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跃迁,即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建构“自主可控”的产业形态、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社会效益,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技术自主+民生普惠+社会公平”的独特优势。
数字韧性在民生维度上重塑宜居生活空间。数字韧性不仅提升抗风险能力,还通过技术赋能和治理协同直接改善民生福祉。数字韧性通过解决超大规模社会的民生痛点、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筑牢民生安全底线,在多方面重塑了宜居生活空间。例如,数字韧性助力智慧社区建设,营造绿色低碳生活,体现了生态与生活协同发展。通过重塑生活空间这一路径,数字韧性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本、技术向善、发展共享”的核心价值。
数字韧性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突破
数字韧性驱动中国式现代化任重道远,在未来需要持续创新和突破。其中,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治理创新分别扮演着关键角色,共同构成数字韧性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系统性框架。
技术创新为基。数字韧性的核心在于应对外部冲击和内部挑战。只有通过原创性技术创新,才能筑牢数字基础设施的安全底座,也才能赢得数字规则制定中的国际话语权。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续的增长动能。
制度创新为翼。制度创新意味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市场活力。例如,数据作为生产要素,需要通过制度创新解决“数据孤岛”问题,释放数据价值。数字经济的快速迭代要求制度动态适配,在创新的同时又防范风险,而区域间和部门间的制度协同还可以形成数字赋能的规模效应。
治理创新为盾。数字社会的复杂度陡增,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协同治理。治理创新是保障,可以平衡发展与安全,实现包容性现代化,其目标是让数字韧性的成果惠及全民,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本质。
需要注意的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治理创新三者相辅相成:没有核心技术,制度和治理创新将受制于人;缺乏灵活制度,技术优势难以转化为竞争力;而治理滞后可能导致技术滥用或社会失衡。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治理创新的三位一体,正是驱动中国式现代化未来突破的重要动力——技术突破提供硬实力,制度优化释放软环境,治理升级确保可持续性,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的数字韧性发展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