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4月26日,由北京邮电大学主办,“四邮四电”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理论研讨会暨‘四邮四电’高校马院院长论坛”在北京邮电大学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及人民论坛杂志社、人民网、光明网、经济日报社、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媒体报刊单位的专家学者、师生100多人参加。
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曲昭伟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曲昭伟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等重大举措,进一步规划了数智技术赋能教育的实施路径。召开这次研讨会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北京邮电大学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智能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聚焦数智化素养提升,学校开展了覆盖全体本科新生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牵头建设了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聚焦数智化教育改革,学校依托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契机,积极联合信息网络和智能技术头部企业力量,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数字生态;聚焦数智化思政教育,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思政课建设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通过不断优化推进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形成“数智赋能、创新驱动”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集思广益,共同探讨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共同探索数智技术赋能思政工作的新路径、新模式,为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辛向阳作了题为“数智时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依然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的报告。他指出,无论运用何种技术,最关键的问题依然是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从真理的制高点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没有阶级私利的科学理论,是勇于突破各种局限性的思想,能够清醒地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的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和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发展大势。从道义的制高点看,马克思主义占据着人类解放的制高点,强调人类解放的崇高价值,这一解放把人类从对物的依赖中彻底摆脱出来,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政治压迫,把人类从旧式分工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片面发展的状态,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道义制高点还体现在人类光明的前进未来上,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进步性,引领人类走向光明的未来。
清华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肖贵清以“做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大先生’”为题作了报告。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作为思政课教师要以培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培养时代新人,思政课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做好“经师”,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第二,做好“人师”,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主体,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第三,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大先生”,做到传道有责、授业有术、解惑有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周向军以“数字技术赋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题进行了讲解。他指出,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数字技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教育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和便利条件,拓展了研究视野和时代议题;其次,要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技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带来的挑战,如机器对人的异化、基本功的弱化等,所以不应过分陶醉数字技术带来的好处,要警惕其负面效应。最后,思政课教师应该既要熟练掌握数字技术,又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此外,周向军还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着力把握的三个问题”“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几个问题”“新时代高扬文化主体性的三维审思”等方面进行了分享研讨。主旨报告环节由北邮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陈伟主持。
主题发言环节,来自“四邮四电”的8位专家学者进行分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邓国峰以“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创新的操作策略及可行性评估”为题作了发言。他指出,数字技术赋能思政教育前景无量、效果可期。但是也面临着人力、资源、资金等条件限制,操作化成本压力,各主体协作和各环节衔接难度。此外,还要探索高校思政课在不同场景下融合创新的差异化策略和实施步骤,建立赋能策略的效果评价标准和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以及基于各部门权责的协调推进机制,同时要关注隐私保护和伦理风险。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袁文伟以“‘微电影+思政’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为题作了讲解。他从教育部大学习领航计划的理念与内容、陕西高校参加大学习领航计划概况、思政微电影的探索与实践、实践教学的特色及实效等方面详尽地介绍了西安邮电大学的探索实践与取得的成绩,通过“镜头里的思政课”实现了思政教育从讲台到舞台、从课本到剧本的转变,从而实现了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认同度提高和参与感增强,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发挥,切实提高了思政育人实效。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仰义方作了“红色资源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发言。他认为,红色资源数字化,可以实现红色资源的转化与存储、有效整合和便捷使用,从而让思政课教学资源多起来;可以实现红色资源传播的顺畅性、推送的精准性,从而让思政课教学形式活跃起来;可以实现话语转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内容可信性,从而让思政课教学效果强起来。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朱奎泽从“要紧跟科技进步,积极学习和应用数字技术”、“避免技术异化,注意破除另一种千篇一律”、“抓住根本问题,切合思政教学用好技术”等三个方面进行分享。他指出,首先,作为思政课教师要运用数字技术的优势破解传统教学的痛点和困惑,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其次,要避免过度赋能和技术焦虑,防止从灌输式千篇一律到技术性千篇一律,处理好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最后,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本质,增强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力和价值塑造力。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科作了“优化算法分发模式,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的发言。他指出,首先,算法分发模式引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革;其次,网络算法分发模式妨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再次,优化算法分发模式破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最后,优化网络算法分发模式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黎远波以“三彩大思政、全域一体化——杭电马院数字赋能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题进行了介绍。他指出,该项目,从主要内容看,协同红色场馆、串联红色资源,融通大中小思政课建设的红色场域;善用数字技术、突出AI赋能,扩通大中小思政课建设的时空畛域;坚持项目驱动、讲好“两山”故事,贯通大中小思政课建设的多维视域。从主要挑战看,面临教学目标层面的“疏离”、教学设计层面的“趋同”、数字技术层面的“幻觉”、规划建设层面的“跃进”等挑战。从未来展望看,以兼职思政副校长方式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大中小思政课推动者融合。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强作了题为“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智慧思政课的实践与探索”的发言。他指出,人工智能经历了起步、反思、应用、低迷、稳步、蓬勃等六个发展阶段和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5各阶段,在此基础上,需要树立以“了解、区分、协作”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思维。作为人工智能前沿的大模型经历了萌芽期、沉淀期和爆发期,具有更强的泛化能力和表达能力。借助AI打造新时代智慧课程,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智慧思政课。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既实现了教学效率革命和资源生成与匹配,也存在无法跨越的“创造力鸿沟”。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齐英艳以“数智赋能背景下思政课的OBE教育理念”为题作了发言。她指出,教育从1.0时代发展到4.0时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使得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成为可能。数智技术成为OBE教育理念实施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数智赋能过程中增强思政引领力。同时,要强化人工智能安全保障,有效规避网络攻击、信息茧房、算法霸权、依赖成瘾等问题,处理好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主题发言环节由北邮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全喜主持。
闭幕式上,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孙存良作了总结。他指出,本次研讨会呈现三大鲜明特点:一是主题聚焦,围绕“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紧扣人工智能时代“内容为王、技术为要”的发展逻辑,深入探讨数智时代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方法与路径。二是视角多元,从哲学、计算机、思政教育等多学科交叉视角展开研讨,拓展了学术视野,提升了研讨的广度和深度。三是极具前沿,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最新讲话精神,直面时代挑战,探索破解之道。未来,学院将持续举办此类学术活动,全面提升师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