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母校情怀

2008-11-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任享 陈传群 薛敦松 傅济熙 我有话说

王任享陈传群薛敦松傅济熙

早晨一起床,光着脚就上操场。上完晚自习,到井台边用水冲一冲脚,踩着木拖鞋就回宿舍,不到冬天都舍不得穿鞋。回想起来,那“六载寒窗”虽然艰苦,却让我们得到了生活

的磨练,对我们一生都有好处。

母校情怀

我们四人于1947年一同考入福建省立福州中学――福州第一中学的前身,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关键的成长期。老师的辛勤浇灌,为我们奠定了扎实的学业基础,给了我们生命价值的启蒙;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良校风,陶冶和塑造了我们,我们的人生历程就从这里扬帆启航。

省福中是一所平民子弟为主的学校,校风淳朴。以我们寄宿生活为例,吃的是蒸罐饭,罐里是干是稀,全看家庭的能力。早晨一起床,光着脚就上操场。上完晚自习,到井台边用水冲一冲脚,踩着木拖鞋就回宿舍,不到冬天都舍不得穿鞋。回想起来,那“六载寒窗”虽然艰苦,却让我们得到了生活的磨练,对我们一生都有好处。

最让我们难忘的是那些老师们。他们大多长期执教,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极富敬业精神。仅以教过我们的老师为例,如后来成为全国教育群英的林桐绰和马秀发老师,一个理,一个化,讲起课来条理清晰,深入浅出,让你在课堂上就基本掌握。邓碧玉老师的生物课只有一个学期,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她不仅课讲得好,还积极安排课外活动,如带领我们到市里举办的《从猿到人》展览会上当讲解员,大大加深了我们对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李政齐老师教我们语文兼班主任,讲鲁迅的代表作《药》,从写作背景、段落大意、文章结构到表现手法,条分缕析,最后以“药,药?药!”归纳主题思想,真是言简意赅。他的精辟讲解,不仅帮我们理解了文章的深刻含义,更让我们懂得了如何阅读和欣赏,可谓终生受益。

在此,我们要特?说一说我们的校长陈君实。他是在我们进入高中后到任的,当时作为学生,我们对他并没有多少了解,只是发现他经常带领老师到课堂听课,老师的讲课水平明显提高。他来不久,学校就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倒是在我们离校之后,陆续听到了许多关于他的故事。据说他到校第三天就深入课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便一头抓教师备课,规定无教案者不得上课;一头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求教师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几年下来,他的努力便见成效,从1957年开始,母校竟连续三年成为全国高考红旗,并引来了全国21个省市的考察团,而他也因此成了众人注目的对象。但此时的他却反倒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因为他认为仅仅用高考成绩一项来衡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是不科学的。他说,让一所学校保持一流水平是可能的,但要始终保持高考第一则是不可能的。没有想到的是,他竟因此遭到了批判。此后,他曾三次被迫离开,但又三次被请了回来。在每次离开的逆境中,他都利用劳动或工作之余认真读书、回顾和思考,对教育的理解遂更加深入。而每次回来,他的教育实践便都有了新的内涵。让我们高兴的是,他的教育理念最终经受住了时空的检验,得到了认可。1982年,我国应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10位普通教育家,他名列第一。在他从教50周年之际,母校举办了他的教育实践研讨会,并出版了《荆棘之路――陈君实教育实践文集》。

我们进入高中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明媚的阳光。那时,我们都是学校的、班的或团的干部,在努力学习的同时,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各种社会活动。例如,组织“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的主题团日,《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高尔基的《海燕》诗歌朗诵会等。它不仅增强了我们的祖国意识、集体观念,也培养了我们最初的组织能力。《奥斯特洛夫斯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小说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不碌碌无为,不虚度此生”成为我们的人生追求。

岁月悠悠,离开母校不觉已半个多世纪。如今,我们都已两鬓斑白,而母校情怀却依然如故。期间,曾重返母校,发现校园已换新貌,只有古老的榕树浓荫依旧。最引人注目的,是教学楼前新添的院士碑,它赫然矗立。作为她曾经的学子,不禁为之自豪。

母校像一棵参天大树,曾呵护我们茁壮成长。祝愿她根更深,叶更茂。

王任享,中国工程院院士,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曾任总参测绘研究所所长。在摄影测量理论研究与工程,特别是卫星摄影测量平差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主持完成“卫星摄影测量”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首次实现了困难地区目标定位和测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陈传群,浙江省软科学?究会理事长。曾任浙江农业大学教授、省科委主任、省农科院院长等职。8项科?成果分别获省、部和国家科技?步奖,两次获国家星火特殊荣誉奖。

薛敦松,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流体机械分会副主任委员。获国家教委、科委和石油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为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

傅济熙,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团参赞,核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三次获国防科工委、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四人均为福州第一中学1953届毕业生。

福州第一中学

 福州第一中学前身可追溯至清嘉庆年间创建的“凤池”书院和同治年间创建的“正谊书院”,1902年两院合并更名为“全闽大学堂”,是福建最早的公立学校。1951年定为现名,学校以办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精良、校风常抓不懈为特色并成为立校之本和强校之路。学校名师荟萃,教风以“严、实、细、活”著称。一批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已构成师资的核心力量。

百年薪传,英才辈出。校友中有11人先后当选两院院士,他们是邓拓、冯端、陈彪、田昭武、唐崇惕、陈可冀、林群、王乃彦、王任享、刘应明、李幼平,校友中还涌现出很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杰出人物如林觉民、游景玉等等。

母校回望

程建平《从新棠村到清华园

…………………2008年10月28日4版

黄?森《蜀光中学:公能台的情结

…………………2008年9月16日4版

顾明远《扬子江畔的人才摇篮

…………………2008年9月9日4版

网络支持:光明网新浪・新浪教育

互动热线:010-67078528 67078146

电子邮箱:mxla1008@yahoo.com.cn

网络博客:blog.sina.com.cn/mxlz1008

通讯地址:北京市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教育部

邮政编码:100062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