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进四川大学

2008-12-1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川大】关注

自主创新:大学引领社会的重要抓手

嘉宾:

杨泉明

四川大学党委书记

何浩明

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闫喜强

制造学院大四学生、川大临界点创业团队队长

肖立

文学与新闻学院大四学生、川大三国熊猫文化创意产业团队队员

 杨泉明:今年金融危机袭来,很多同志问我,金融危机是否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影响?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包括我校在内的各高校都已经明显感受到了,我们正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一方面,全面完善学校的就业服务体系,全面动员,全员参与,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调整职业规划和就业期望,先就业、再择业,到基层、到灾区、到艰苦地方就业。最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第一任务就是人才培养。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才能适合国家的创新战略需要?那就是具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人才。这不是简单地改变教学方法的问题。学校采取多种办法贯彻落实这一办学指导思想,包括在学生和教师考评机制方面做了改革,先后出台《四川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办法》、《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四川大学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与创造创业竞赛活动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文件和优惠政策。

闫喜强:学校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不仅体现在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科研实践活动,更体现在对学生自主创新精神、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我们团队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制革技术推广与应用产业化创业计划书》就是以自主创新的理论突破,突破传统制革业“无水不成革”的技术瓶颈,以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替代了传统工艺中的水,实现“无水制革”的绿色技术革命。这一自主创新成果不但获得了第六届“挑战杯”瓮福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还获得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8000万元人民币总额的连续投资,签下本届“挑战杯”创业最大单。在11月30日,作为中国唯一进入决赛的团队获得了第四届“英特尔-伯克利国际大学生科技创业挑战赛”决赛全球第三名。

杨泉明:“挑战杯”给全国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科技创新的平台。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在就业时有很大不同。创业计划实际上是一种练兵,是一种创业能力的训练,对进行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前期的培养工作。我去听过一些学生的答辩,能感觉到他们已经把单一、片面和偏重理论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并且在知识覆盖面上有了很大增长,这将潜在增强他们未来就业面的选择度以及创业起步的有利性。

何浩明: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高校自主创新成果的受益者之一。瓮福与川大等高校联合,开展行业关键性、前瞻性技术开发及工业化应用研究,取得了18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公司与四川大学联合开展磷铵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这项技术在全国推广后,改变了过去磷酸一铵生产技术及装备依靠国外进口的状况,并成为可以向国外输出的先进技术。

肖立:在第六届“挑战杯”瓮福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校取得了两个金奖,一个银奖。我参加的创业团队获得金奖,并摘得大赛唯一的“最佳创意奖”,获得企业意向性总投资1.1亿元人民币。这些成绩的获得是学校长期重视学生自主创新的结果,更是学校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取得成绩的一个缩印。

杨泉明:我们鼓励全校师生自主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仅单从促进学生就业来考虑,我们更立足于全校自主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以期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此学校提出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既要通过自主创新,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引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我们还要通过大学高尚的价值追求,通过创造先进的新思想和新文化,让大学精神的理性光芒穿透大学围墙,引领社会思想、社会精神和社会文化的进步。

【川大】精神

川大精神的三重境界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

“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四川大学112年的历史是一壶清冽的美酒,更是一幅壮美的画卷;是一面明亮的镜子,更是一面辉煌的旗帜;是一种集体的记忆,更是一种博大的胸怀。

我仔细品味着1903-1909年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总理胡峻制定的“仰副国家、造就通才”,1922-1924年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吴玉章倡导的“崇尚学术、启用新派”,1926-1930年国立成都大学校长张澜提出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和培养“社会骨干、国家栋梁”,1913-1930年华西协合大学校长毕启强调的“积极提倡实业教育”,1933-1946年私立华西协合大学校长张凌高实行的“培养高尚品格,教授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适应社会需要”……1943-1949年任国立四川大学校长的黄季陆提出,不但要使四川大学成为“全国最高最完善的学府”,同时还要使四川大学成为“世界上有名的完善的学府”。他说:“建校时期,重点在立规模;治校时期,重点在立制度;宏扬学术时期,重点在充实内容。”因此,我个人深刻体会到,对于一所具有现代发展理念的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大楼和大师,更要有大爱和大智。所谓大爱,就是要以高尚的人格和优良的师德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和和蔼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和求实的精神去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和具体的行动去爱护学生。所谓大智,就是要有世界与发展的眼光,要重科学的原创和独创,要引领社会的主流而不迎合世俗潮流。

1935-1937年担任国立四川大学校长的“科学事业家”任鸿隽曾言:“大学者,智识之府也。对于既往,大学为其承受之地。对于现在,大学为其储蓄之所。对于将来,大学为其发生之机。”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精神。112年的四川大学历史生动地演绎了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

模拟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治学三境界”的表述,我认为,四川大学文化和精神的内涵可以用三种境界来概括。

第一种境界是“兴来逸气如涛涌,千里长江归海时。”112年的四川大学历史首先体现为一种“涵乾而纳坤”的和谐包容性。112年前的中华大地上,在中西两种文明沉重的撞击声中,由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鹿传霖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倡导学习“西文西艺”,“创兴学习以开风气”,拉开了四川大学发展的历史序幕。从源头来看,新四川大学囊括了四川中西学堂代表的以近代高等学堂为肇端的国立大学、华西协合大学代表的以西方高等教育为样板的西式大学和成都工学院代表的由高校院系调整而组建的新型大学,是四川乃至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和写照。四川大学与人民同甘苦,与祖国同命运,与社会同进步,伴随着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救亡、全国解放、民主建国、改革开放、科教兴国一个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经过堂院同归、华西并起、三水汇流、三校共进与强强合并等发展过程。正是秉承了这种和谐包容性,才有了四川大学文脉绵延、奔腾浩荡的发展格局。

第二种境界是“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海纳百川”是四川大学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有容乃大”是四川大学不断进取的方向和归宿。因此,112年的四川大学历史同时具有“声教溢四海”的继承发展性。以输入世界智识、创获现代智慧、光大科学文明、培育杰出英才为根本,四川大学培养了朱德、郭沫若、巴金等一批又一批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四川大学是中国西部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学府,是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是我国最早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抗日战争中,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等院校借华西协合大学校址联合办学办医,华西五大学因此而盛况空前。国立四川大学更是抗日战争中所有国立大学中最完善的一校,四川大学也是解放初全国在校生规模最大的学校。在四川大学和谐包容的良好环境中,正是有了强烈的继承发展的精神,每一个学科和每一位学人都如沐春风、如逢甘霖,何患没有“风雨宜人尚学术,千舟竞发兴川大”的万千气象。

第三种境界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更上一层楼”这种创新创造性体现了川大学人“让优秀成为习惯,让责任成为动力”的主人翁意识,体现了川大学人“与时代发展同步,领社会风气之先”的价值取向。今日四川大学融合原三校的精粹,已经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新四川大学学科覆盖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等11个门类,有37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谐包容是一种量变,继承发展更多的还是一种量变,或者说是质变的前奏。学科融会、专业交叉、资源整合、观念互渗、科学发展、重点跨越……这一切孕育着新的起航、新的腾飞、新的辉煌,这才是质变的真正开始。今天,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四川大学已经绘制了三步走的宏伟发展蓝图――到2010年,学校主要核心指标总体进入全国高校前列;到2020年,学校核心指标师均量进入全国高校前列;到建国100周年,学校力争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时代呼唤我们创造新的辉煌,每一位师生员工更要时刻牢记小平同志的教导:“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让我们共同浇灌四川大学这片精神乐土,使之德泽万世而生机永在。

【川大】寄语

●徐僖(中国科学院院士、川大高分子研究所所长)

四川大学有一个没有条条框框、可以畅所欲言的学术氛围,学习、生活在这里,是一件幸福而惬意的事情。

●项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所长)

我们既要具有传统学术的风格,又要具有现代的学术眼光,最终参与到世界哲学社会科学潮流的前沿中。

●曹顺庆(长江学者、川大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

科研教学,就是要敢于争先。教书育人,需大爱仁心,唯有如此,才能使爱薪火相传。

●欧阳钦(国家级教学名师、川大博士生导师)

传道,不仅是传知识之道,更是传为人之道,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身教胜于言传。

【川大】印象

四川大学三个校区周围是成都最有生活气息的地方。这里的青春永不散场。麻辣的川味或许对初来的学子是难以克服的“障碍”,但当有一天要离开时,会发现竟然如这地方、人一样无法割舍。宽松的学术氛围中有着听不完的讲座、看不完的校园演出、参加不完的体育比赛。或许你会问,是不是太过安逸,不利于专心学习。但人才辈出的一代代川大人会告诉你,如果连生活都不热爱,何谈热爱其他?这里的人懂得快乐生活、快乐学习;懂得享受生活,更懂得享受学习;这里的人从来就没有将生活与学习、奋斗分开来看,分开来做,这里从来都是如成都平原般被润泽,如此鲜活、如此明快。

(湘潭大学外语学院周岚)

川大的校训是国内所有大学校训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铿锵有力,凝练传神,且与川大校名巧妙地结合。望江校区的古朴、典雅如她所承载的历史一样迷人。碧波荡漾的荷花池,四季有景的林荫道,梁思成设计的中西合璧的行政楼,藏品丰富、全国高校中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百余年川大弦歌不辍、鸿硕俊彦灿若星辰,峥嵘岁月中这里自有一份淡定和从容。在这一氛围中求学,川大学子真是幸福。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响)

【川大】记忆

寝室的兄弟

大学第一课编剧老师就告诉我们,他擅长写男人之间的情感。那种男人之间的阳刚之气往往是最动人、最真切的。当时我在想,也许晚上卧谈的时候才是男人间最真切、最真心地交流的时候。

川大的小寝每间四人,和睦也好,冷漠也罢,一入住寝室便注定了缘分,注定了无法逃避也无法长久挽留的情谊。我们小寝四个人,果果、黄大师、强哥和我经历了大一到现在两年的摩擦融合后终于渐渐理解了这种情谊。

果果是个超级善良的人,当然他最大的特点还是一个字帅。帅其实是有很多烦恼的。许多人见到他第一面都会说,你长得好像“快乐男生”里面的王栎鑫!更有甚者会拿出手机给他拍照并找他索要签名――我绝对没有开玩笑。连我们专业老师课堂上都会喊他:王栎鑫!果果经常问我: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和你长得很相像,而别人老把你当成那个人,你会不会很郁闷啊?我也在百度贴吧上看到一个题为“那个艺术学院的长得很像王栎鑫的人叫什么名字”,这让我很无语。

晚上卧谈的时候果果是一个最喜欢提问的人,天文地理大象蚂蚁四书五经蜡笔小新无所不包。而黄大师则是最擅长回答问题的一个人,他几乎是一个无所不知的人。还记得刚上大一的时候他就拿着小硬币给我讲《易经》里的占卜,边讲边给我做示范,让我无比汗颜;《史记》“二十四史”他倒背如流更是让我惊异,哪知我的惊异才刚刚开始。记得同样十个话剧剧本,我往往细读几天还记不清其中复杂的人物关系,而大师则几个小时便把所有的情节爆点倒背如流。

大二了,虽然每天都很忙碌,但很多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忙碌是低效而盲目的。而黄大师则慢悠悠地读着550余万字的《德川家康》,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不时排两场戏,拍几个短片,每一个作品都显得内涵十足精彩纷呈。卧谈会的时候他告诉我:人,要耐得住,忍得住,浮躁与急功近利其实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于是我开始慢慢寻找那种静水深流的感觉,也开始在他的推荐下读《德川家康》,果真如他所说,日本历史如樱花般凄美,即使是悲惨的杀戮、无道的混战,也会在刀枪剑火中映照一种人性的光辉,生命的骨感。

此外还有强哥,这哥们号称与上海滩“许文强”同宗,平日衣着朴素,但语言却时常给人一种大话之感,有时幽默,有时夸张,有时悲凄,有时深沉,是个当演员的料。演过一个叫《农民工》的戏,其演出之逼真让我们捧腹大笑又心含同情。平日经常炫耀其PS技术,我经常嘲笑他耀武扬威的行为。不过那天看了他创作的Photoshop作品我肃然起敬。高调做人高调做事是他一贯的作风,平日给我们增添了不少快乐的气氛。

记得知名编剧李龙云曾说,男人之间那种带有阳刚色彩的友情,往往比女人之间的情感更动人。男人是缺少一根肋骨的人,因为那根肋骨拿去做了女人,所以男人天生就是不完整的,而一个不完整的人却要去抵挡生活中主要的雪雨风霜,那么必定内心积

压了太多的隐忍寂寞痛苦和无助。当实在隐忍得无法隐忍、寂寞得无法寂寞也需要温情的时候,能够温情他的往往是另一个男人,那时候碰撞出来的火花往往是非常感人的。

很幸运我理解这些还不算太晚,否则我的未来将增添无限的遗憾。我晚上卧谈的兄弟,曾经有过磨合有过争吵更有过交流与支持的兄弟,如果不是你们,那些成长的苦闷、寂寞、隐忍又有谁来触摸和分担?

(崔久成)

驻足皇城大校门、行政办公大楼、钟楼、校史馆、江安校区图书馆、文科楼……便感到一种亲切,便体会一份感动。这是一段最美好的青春记忆,这是一片最真挚的川大之情。川大建筑的“骨骼”里铭刻着一种海纳百川的大胸怀,凝聚着一种有容乃大的大气象。

川大地标①皇城大校门

来学校报到的第二天,学院的师兄师姐带领新生参观川大校园。据说,这是每年的“保留节目”。师兄告诉我,现在的四川大学皇城大校门是仿1931年国立四川大学校门修建的。它承载着川大112年厚重历史的积淀。辛亥革命后,四川大学的发展以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和公立四川大学即三大学的分途并进为主线。其中,国立成都大学实行了“打开夔门,广延名师”的开放式办学政策,国立成都师范大学被誉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民主堡垒”,当时的国立四川大学享有“大师作范,群士响风”的美誉。在1931年,三校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

(党跃武)

川大地标②行政办公大楼

梁思成曾经说过:“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我曾无数次经过行政办公大楼,我能感觉到其中的韵味和简洁。慢慢地品,细细地咀嚼――我似乎学会了一种新的语言,用来与建筑交流。为什么在现代建筑中,艺术精神在一点点地流失掉呢?在科技浪潮的冲击下,艺术的观念左右建筑风格的演变的力量简直不堪一击。或许是自己心中一直有一种深深的诗意情怀与浓浓的古典情结,所以总是显得过于天真浪漫,但是我对现实的人生和当下的艺术,又有一种剪不断的深情和忧患,其间的撕扯往往让我十分矛盾和困惑。

(杨扬)

川大地标③钟楼

我于1984年考入四川大学,攻读肝胆胰外科专业博士生,有幸师从吴和光教授。导师每周都在华西有名的古建筑钟楼旁召集七、八个学生汇报一周的学习工作情况。他听得很专注,随后一一作评论、指导。他要求我们用英文书写病历,他修改过的病历,上面连单词中错一个字母他都用红笔圈出来改正。在华西的三年,我过着清苦的生活。每月工资90元,50元寄回家,剩下40元作为生活费和路费。但我认为物质上贫乏算不了什么,重要的是要有所追求。在有限的生命里,体现人生的价值。作为中国医学界器官移植领域的第一院士,我有责任用我的专长带动全国的器官移植技术跨跃更高的层次。

(郑树森)

川大地标④文科楼

岁月匆匆,回首往事,那份幸福永远不能忘怀。在川大求学的日子里,我永远不能忘怀在荷花池畔,文科楼旁,杨明照先生手摇芭蕉扇,和我们海阔天空摆龙门阵;也不会忘记老校长柯召先生提着网兜里的面包,和我们一起看球赛;还清楚地记得观看方文培先生的纪录片《中国杜鹃花》时的情景,那时,崭露头角的李谷一为该片配唱的主题曲《可爱的杜鹃花》时常在耳边回响……往事如烟,往事也并不如烟。大师们的精神与风骨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伴随着我们走遍天涯。今天,几乎不事雕琢的文科楼风采依旧,默默支撑着四川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茁壮成长。

(聂圣哲)

《大学生活》回望

走进陕西师范大学 (12月5日5版)

走进苏州大学 (11月7日5版)

走进南开大学(11月21日5版)

敬告:“大学生活”近期将走进重庆大学,欢迎点评该校。电邮、信函皆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