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精神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洪银兴
站在作为学校最初标志而业已石痕剥裂、字迹漫漶的“两江师范学堂
早在1906年,“清道人”李瑞清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定下“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质朴简约的语句,蕴含着深刻的意味,一代宗师期望后人要视富贵如浮云,无求于人,甘于清贫;希望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有功于国,勇于担当。这八个字成为南京大学抒写百余年办学史的序跋,也是今日南大“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校训的最直白的本怀。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像南京大学这样构成方式的高校,恐怕并不多。首先是演变之繁复。南京大学的由来主要有两条线,一条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即后来的中央大学);另一条发端于1888年建立的汇文书院(即后来的金陵大学)。其次是派生之众多。据中央大学两岸三地校友联谊会的统计,与中央大学和原南京大学有渊源关系的高校有十余所,堪称“超级母校”。2009年5月31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在南大接受法学名誉博士学位并发表演讲时,诙谐地说:“看看南京大学的校史,这个家族真是枝叶繁茂,‘亲戚’特别多。”
穿越悠长的岁月,百年南大谱写了辉煌的办学业绩。长期以来,南大不占天时,也不占地利,她所拥有的,是人和,也就是一股心气。
一代代的南大人,俯下首,就有了“嚼得菜根”的深沉襟怀;抬起头,更拥有“做得大事”的大气抱负。南京大学从来都是承认现实的,南京大学又从来都是不满足于现实的。这源于一种清醒的认识:要发展,靠自己,靠实干。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优良的传统得以继承并不断注入新的内涵。
校友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至今仍生动诠释着这所大学的精神。实事求是地探索自然的规律与义无反顾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成为历代南大人共同的追求。从上世纪20年代初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并组织南高师“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到40年代在以中央大学教授为主的“民主科学座谈会”基础上组建“九三学社”;从“五二O”爱国学生运动“开辟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毛泽东语),到1976年率先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3・29南京事件”成为震惊中外的“四五运动”的先声,求真求实精神一脉相承并发扬光大。1978年,哲学系教师胡福明撰写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初稿,后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揭开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帷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声。
江谦先生作词、李叔同先生作曲的南大校歌首句“大哉一诚天下动”,诠释着这所大学诚朴的风尚、诚朴的气息、诚朴的学养、诚朴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近十多年来,学校有感于学术腐败的滋生,更加强调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急功近利的诚朴学风。1997年,南大在国内高校率先开展“整顿学风、教风、校风,挞伐‘泡沫学术’,维护大学殿堂的圣洁”的大讨论,先后有15位资深教授和16位中青年学者向全国发出“牢牢筑起大学教师的道德堤坝”的倡议,1998年南大即出台《关于科学研究行为规范的管理办法》。坚持潜心向学、厚积薄发,终会获得丰厚的回报――2006年,南大有两件大事为海内外瞩目。其一是由匡亚明老校长主持编撰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穷20年之功,终于出版面世,被陈至立国务委员誉为“近百年来最为浩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工程”并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其二为由闵乃本院士领衔的创新团队“19年磨一剑”,研究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文一理两项重大成果的问世,成为南大办学事业的动人篇章。
“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先贤们立足当下,追求高远的智慧在百年南大得到落实。诚朴气质、诚朴的作风,伴生着这所大学的创新的胸襟和想象,引申出这所大学所追求的卓尔特立、雄沉伟岸。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匡亚明老校长果断决策,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创办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首开中外合作办学先河。上世纪90年代,曲钦岳校长“取法乎上”,在基础研究领域集中优势,取得突破,力争与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接轨,使得南大在最能反映基础研究水平的SCI“学术榜”上脱颖而出,领跑7年之久,而且带动了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上升。蒋树声校长主政南大期间,率先在全国建立“学科特区”,提高了学科创新的能力,使南大的办学实力大为提升。大学是孕育梦想和激情的土地,如今的南大正朝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
扬子江畔,钟山脚下,弘歌不断,教泽绵绵。北大楼前静卧的茵茵芳草,生生不息,青了又青,一如南大虽经岁月洗练而历久弥新的精神气质。坚毅质朴,追求卓越,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南大人仍在努力前行。
【南大】关注
|
多次选择,让每个学生成为“好学生”
许望:又到一年毕业时。看到我们的学生带着收获和喜悦离开母校,不禁又想到了那个对于大学来说历久弥新的话题: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大学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工作,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是南京大学的强项。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南京大学开始“创建大理科模式”的实践活动,成立了南京大学基础学科强化部,1998年又在此基础上成立基础学科教育学院,后来命名为“匡亚明学院”。当年,卢德馨教授主持的大学物理学课程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实效,“大理科模式”的经验也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前三年多次选择、逐步到位,使学生基础扎实,在交叉学科方向上学习游刃有余,在最后一年集中进行科研训练,是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我们的很多学生在本科毕业后不久就在专业的顶级期刊以及《自然》、《科学》等世界最权威的期刊上发表了论文。
陈骏:正如许教授所言,南京大学历来重视人才培养,尤其对基础科学人才培养有着很好的基础。匡亚明学院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代表,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证: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统计,新的高校招生制度实施以来南京大学培养的本科生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人数,位居全国高校第2,这正是南大人才培养结出的硕果。近年来,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并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目标,南京大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出“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人才培养新理念,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许望:本科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作为一名教师,我更是有着切身感受。本轮教学改革就是要在推广和发扬匡亚明学院经验的基础上,培养好学生,最终使学生的个人成长受益,而匡亚明学院的成功经验在于“拓宽口径、加强基础、鼓励交叉、多次选择、逐步到位”的培养模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
陈骏:今年五月,南京大学确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以《南京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意见》形式正式下发。新方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课程改革为导向,通过建立专业准入准出标准,实施多次选择、多路径培养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推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更新。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以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为主导,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让他们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
张游:作为匡亚明学院的一名学生,我是幸运的,我的大学生活更是幸福的。匡亚明学院强化部提前录取的机会消除了我高考的压力,其大理科模式的培养计划同时又使我有了更多体验和选择各门专业的机会。在确定自己最终专业的过程中,我经历过疑惑和彷徨,但经过一番探索之后,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在此过程中,课程的熏陶、老师的帮助、多次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指引因素。
陈骏:其实,张游同学只是从南京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中受益的广大同学中的一员。今年秋天,所有新入学的2009级本科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专业、课程和发展的选择,享受到新的教改方案带给他们的益处。这次的教学改革我们称之为“三三制”培养方案,即“三阶段培养”和“三种选择发展途径”。“三阶段培养”主要指“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阶段”。对于专业学术类人才,即有志于在本专业继续学习和深造的学生,学校将在大四阶段提供本专业的更深层次的课程,并在课程设置上与研究生课程贯通培养;对于跨学科复合类人才,即希望能跨专业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学校将提供相关专业的课程供其选择;对于就业创业类人才,学校将开设专门的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增加实习实践机会,加强就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训,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创业做好各方面准备。
王仕:我已是一名研究生,回首本科四年的生活,应该说是我人生成长最快、思想最为活跃的阶段。大学期间的教学和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又是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南京大学正是给了我终身受益的影响。个人认为,教学的内容,是整个教学的核心,而教学内容的革新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我对学校的这次教学改革充满期待,因为我已经通过自己在2004年有过的在新加坡做交换生的经历,感受到母校对于学生的关怀与培养。我坚信,学校能够通过这次改革构建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的有用之才。
【南大】印记
中美文化研究中心
由南京大学老校长匡亚明首倡成立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于1986年开始招生。中心被誉为“不出国的留学园地”。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2006年9月,被誉为世纪之交“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整体出版面世。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自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内地高校独立完成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由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领衔的团队荣获。
江苏发展高层论坛
1997年南京大学创办江苏发展高层论坛。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25次,被称为“政府决策的智囊团、参谋部。”
学科特区
“学科特区”是时任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富于想象力的设想。目前,南大已有六个“学科特区”。
【南大】寄语
●蒋树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是南京大学的校训。“诚朴”是诚恳朴实的意思,其中“诚”是核心,是根本。“雄伟”是雄壮而伟大的意思。“励学”就是勉励师生勤奋求学,注重知识的学习,素质的提升,品格的塑造,精神的超越,心灵的净化,思维的创新。“敦行”就是勉力去做,强调动手的能力、实践的作风和对道德的践履。
●长尾诚(日本京都大学校长)
我看到南大学子身上仍然保留着东方哲学思想,比如勤奋、谦虚,尊重他人。我希望中国今后能够在世界上领先。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在年轻人手中,努力学习,你们必将成功!
●杨振宁(诺贝尔奖获得者)
南京大学与芝加哥大学差不多层次,但三五十年后,比较两个大学毕业学生的成就,南大学生比芝加哥学生更占便宜,为什么?因为中国机会更多啊,关键看大家能否抓住。
【南大】记忆
成长,不只四年
范文丽
从第一次跨入北园大门到现在,已经过去四载春秋。那时还是一个高中生,站在中央大道上,努力按压着心中的激动,怯怯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学府,眼睛里有掩饰不住的憧憬和仰望。还记得,南园的橱窗中有大大的标语:丰羽南大,展翅社会。后来,造化助人,如愿来到梦中的圣地。
四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被戏称为“乡下”的浦口度过,对我来说,那是一段略显冷寂的岁月。后来慢慢长大了一些,开始学着分辨自己想要的一切,开始伸手去够自己的梦想。一路上,碰了许多钉子,挣扎过,挫败过,退缩过,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一点点成长,一点点羽翼渐丰。
大四搬到鼓楼,这一年,时间很短,但故事很长。鼓楼校区是个奇怪的地方,这里每一片砖瓦都饱含沧桑,连空气里都洋溢着历史感。如一位学姐所言,走在任何一个角落里,都有可能不小心跌入历史中去。徜徉在这片土地上,有时会陶醉,因为先德之风,山高水长;有时也会惶恐,因为一抬脚,就走在别人的脚印里。在鼓楼的这一年里,时时被这些情愫冲击着,强迫自己不要停下脚步,不要被飞速而逝的时光掩埋了。所以,忙碌充实,而且欣喜地发现,努力了真的就会有结果,即使有时候结果来得稍微有点迟。
大学岁月里,大多数时候都是怀着无限的敬畏,惴惴地行走着。但是,只要用心,也能找到亲切和温馨。一舍楼下卖茶叶蛋的老婆婆、研究生宿舍里住着的小姑娘、十七舍后面的大叔水饺、宿舍门前学生自创的对联,这些应该都是只属于南大的浪漫。这些动人故事的背后,流动着的是只有我们自己才懂的脉脉温情。还记得,某天晚上背着大书包从教学楼回宿舍的时候,偶遇南园喷泉边的露天“音乐会”。一群素不相识的人,聚集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中熟悉的校园里,彼此没有多言,只是静静听着简陋扩音器里的吉他声。谁都可以上去吼一嗓子,不管好坏,都会得到同样热烈的掌声。离家打拼的岁月,在外漂泊的游子,因为彼此的心心相惜而心生温暖。
南大的这四年,是我生命里一段长青的记忆。这四年,懂得了要追求卓越,也懂得了要安于平凡。这四年,知道了怎么努力以争取自己的所求,也知道了怎么放手以还自己一份清净。这四年,慢慢脱去了身上由于未经世事而显出的拘谨,渐渐知道如何妥帖地将自己安放在这个世界之中。也许我仍然没有成熟,羽翼尚未丰满,内心还不够强大,但是唯一可以确信的是:这四年,我成长了不只四年。
从三江师范学堂到国立中央大学,从汇文书院到金陵大学,百年南大二源合一,薪火相传,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脉搏。南大以诚朴的品格,伟岸的事功,为中国高等教育史写就了光辉的篇章。
两江师范学堂【南大】地标①
“两江师范学堂”碑匾的书写者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书法家,“两江”校长李瑞清。“三江”于1902年创办之后,很快改名为两江师范学堂。1905年,李瑞清出任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主政期间,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全身心投入到新式教育中。在崇本务实的学风下,学校声誉日隆,成为江南第一学府。国学大师胡小石、柳诒徵、陈中凡等都从“三江”毕业,成为学科中坚。1915年,两江师范学堂更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留美博士郭秉文于1919年继任南高师校长。1921年南高师改名东南大学,1928年再改为国立中央大学。(楠萱)
国立南京大学【南大】地标②
1949年8月8日,对中央大学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据南京军管会文教委员会的通知,国立中央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那天,很多同学在镌刻着新校名的大门口留影,国立南京大学六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分外耀眼。8月15日,原校务维持委员会委员在军代表赵卓监督下,向新的校务委员会移交了清册文件。至此,中央大学开始了办成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历史进程。1950年10月10日,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长吴有训签发的通知,“除私立学校于校名上加冠‘私立’二字外,各级学校校名不加国立、省立、市立及公立字样。”自此国立南京大学去掉“国立”二字,称南京大学。(张琳)
金陵大学堂【南大】地标③
1952年秋,南京大学文、理、法学院与金陵大学合并,迁入金陵大学原址。不过,当时亲历其事的我辈,则是很有想法的。当年的校门在今教学楼东头,是一座小平房,进门左手即大礼堂(原是礼拜堂)。老图书馆和旁边的小教堂,都是校门外的建筑了。主要校区只有北大楼、东西两大楼、大礼堂。干支楼是派作学生宿舍的。活动空间是太小了。对比四牌楼高大的校门,笔直的林阴道,巍峨的大礼堂,反差实在很大。于是学生的牢骚话出来了:“倒霉!让我们进庙门。”话虽如此,那泛着绿色光影的圆形礼堂,那潜虬幽姿的六朝松,还有师范学院大楼里那幅徐悲鸿的巨画,却永远镌刻在我的梦中了。(郭维森)
鼓楼校区【南大】地标④
第一次行走于南园与北园之间时,我于匆匆的人流中不由自主地稍稍驻足。抬头仰望,洁白热烈的阳光在筋骨饱满的字体上折射生辉,发出清脆的声响,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延续在耳边。从“两江师范学堂”的石碑处望去,左眼是古典的老馆,右眼是曲折的新馆,那是远古时代精深的海洋。许多人如鱼般游弋于象形文字和拼音字母之间,自由呼吸铅色的馨香。浩瀚如斯,渺小若我,一种欣喜之后的惘然以及惘然之后的孜孜以求。平凡如我的人于偌大学校的悠远历史只是沧海一粟。然而,于我,匆匆一过客,学校却是人生旅途中一座不可或缺的驿站,此间的得失错漏都将视作是延长我短暂履历的宝贵财富。(卢德传)
仙林校区【南大】地标⑤
从仙林校区建设指挥部二楼的窗口望出去,远处正对的研究生公寓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视线左侧由近及远排布着尚待完工的杜夏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学生活动中心,更远处是深灰色体型庞大的基础实验楼――由于外墙采用了统一模数的方窗与厚实墙体,在阳光的直射下营造出虚实对比、光影变幻的效果。目光右侧所及,是一脉披盖青衣、地势起伏的广阔山体。届时这里将首先迎来浦口校区本科二、三年级学生和2009级大一新生。未来几年内,仙林校区将成为南京大学主校区。在那里,我们将续写新的辉煌。(陆啸、范文丽)
《大学生活》回望
走进辽宁大学 (6月18日10版)
(6月4日 10版) (5月21日 10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