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呼唤“赶超战略”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勇锋
中国文化
今后十年,要把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与此相应,发展战略应该是一个赶超战略。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实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实际上是一个振兴战略,到明年大概可以完成,那么到下一个五年计划应该实施成长战略,通过“十二五”的成长战略促使中国文化产业实现一个新的飞跃,到第三个阶段也即2020年以前,应该实施国际化战略,使中国文化产业全面走向世界。
我们现在文化产业市场的准入还比较严格,是有限度的准入、有限度的开放。究竟怎样的开放度是与我国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怎么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来发展文化产业,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来支撑。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模式,不应该与从前30年经济发展的区域模式等同,因为前30年我们采取的是梯度发展的模式,而现在在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条件下,我们完全有条件实现多点并举的特色发展道路,带动本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和结构调整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要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就需要在更高的起点、更高的平台上利用资本市场整合资源,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文化体制改革带来重大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明
当前,我们正面临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转折点。近十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粗放式增长的特点明显,经济发展中存在很多不平衡的因素。从2008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国家在经济转型方面的重大政策真正开始落实,所以我们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在经历国家经济从粗放转向集约的过程。
现在也是制度建设的关键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3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但文化制度的建设相对滞后,经过十年的努力,我们文化体制改革的速度越来越快,已经进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文化制度的阶段。因此,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健康的中长期发展的起点阶段,随着现存一些矛盾的解决,文化产业将面临更好的发展环境。
目前,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总体上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提出了具体的经济制度,而文化体制改革还没有建立基本的文化制度。我们应该形成共识――30年改革开放已经凝聚起我们对于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共识,在这个基础上,大多数文化类型已经能够实现产业化发展。因此,以改革的视角进行审视,我们应该建立起一个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适应于新技术环境、适应文化体制发展的文化机制。
文化产业的形态、业态与生态
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
我想梳理一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形态、业态与生态。首先谈形态。文化产业生产、销售、服务这样一个产业链已经形成,目前产业发展的态势正从产品向产权过度,从生产向服务发展,这种趋势对我们原来设定的产业链提出了新的挑战。
文化产业的业态无非是事业和产业。关于事业和产业的关系,现在有一个新的说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代了以前我们常说的事业这个词,所谓服务,可以是事业的,也可以是产业的,事业的层面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产业的层面是服务里的分层次消费,所以产业和事业有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个概念在政策上需要解读。
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内容、科技、资本、服务这几个要素是很关键的,内容引导需求,科技改变文化形态,资本决定市场规模,服务决定事业成败。我想特别说的是科技和新兴业态。一种业态如果是这个时代代表性的生产力,能够找到和内容的结合点,那么它就成为我们新的文化业态。文化产业的作用不仅仅是创造GDP,更重要的是带动产业所在地的物质、精神文明同步提高,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点是我们今天对业态的一个重新认识。
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经济结构、社会形态,这是我们认识文化产业生态环境的切入点。比如说生活态度,今天对不同的文化形态大家有不同的需求,文化产业要包容不同的生活态度,有容乃大;在行为方式上,要更多地考虑老百姓的分类消费。最后,我们的社会形态正在发生变化。政策调控力度大于市场运作机制,这是今天的现状,但它不是未来的目标,未来一定是市场运作机制大于政策调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