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历史上的中国

2009-08-0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中国是一个自然条件相对不算丰厚的大国

人们常说,中国是地大物博人众,这不全对。中国地则大矣,人则众矣,但物博却不见得。

中国山地多而平原少,耕地不到20亿亩,只占国土总面积约14%,而沙漠、戈壁及沙漠化土地却占国土总面积的15.5%。

至于气候条件

,处于东亚季风区的地方气候较好,但降水量分布不匀,只有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水量较充裕,而且比较稳定,黄河流域年降水量少,偏旱。西北地区则是干旱区。黄淮海河流域及东北、西北地区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3.7%,人口占46%,年径流量仅占17%。东南、西南、华南耕地占全国的36.3%,人口却占54%,年径流量则占73%,很不平衡。而且,水资源与农业供需时间相差很大。黄河海河每年各期水量大小之比常差14―16倍,而最小水量时又正是农作物的需水期。春季农作物出苗初长的时候,水量小,加上这时华北气候易旱,干热风又使土壤中的水分迅速蒸发,因此易形成春旱。华北的雨量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正是作物孕籽成熟期,这本对作物生长有利,但降水量各年不平衡,易于形成水、旱灾。东北地区雨季正值作物收割期,遇雨倒伏,粒脱霉变,很影响产量。总之,中国东部虽有广大的连片的农业区,但发展农业的条件并不算特别好,尤其是天灾对农业的影响甚大。

中国矿产品多种多样,有的蕴藏量居世界前列。煤藏丰富,但集中在内蒙古、陕西、山西,距缺煤而又需煤的南方较远,运输是一大问题。铁矿多数品位低,以致需从国外输入大量优质矿石。石油在建国以后有重大发现,但目前已探明储量尚不足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有产量也嫌不足,新发现的新疆油田,开发较难,也有个运输问题。水力蕴藏量最大的地区是西南,而需电地区在东、北部,也有个电力输送问题。

总之,中国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尚称丰厚,但并非特别优越。而且由于人口众多,再丰富的自然资源,分之于众多的人口,也就失去了优势。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于社会的作用,在古代与今天是不一样的。第一,在古代,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第二,古代人口总量和密度比今天小,人均国土面积、人均耕地面积比今天大得多。然而,在核心地区一些人口众多密度较大的地方,人口的压力已经显现,先是黄河中下游,然后是长江中下游,到明清时期,人口的压力已遍及核心区各地。中国人口与耕地的比例在古代世界各国中也是较突出的。第三是生态平衡问题比现在好一些,森林覆盖率比现在高,水土流失情况比现在好,但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至少从汉朝开始就是一个问题了,水旱灾之频仍,其严重程度在古代世界也是少见的。至于土壤、气候等,与今天基本上差不多,耕地相对不甚充裕,这使得我国古代农业基本上面临着与今天同样的问题。

作为工业重要原料的矿藏,在古代需要量远比现在为少。也许金银的产量有不足之处,这或许是中国古代不像其他地方一样,以贵金属金银作为铸币,而长期以铜钱作为主币的原因之一。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这种状况,对中国的历史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应该说,有不利的一面,但同样的自然条件也可以成为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面。

作为一个大国,自然条件在各地不一样,影响到历史,就会出现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地方自然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有的地方自然条件较差,发展便受到影响。在古代,社会的发展常以农业的发展程度为依归。各地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不一所带来的差别,使各地发展进度不一,既有它影响整个社会发展速度的一面,但也带来了经济上的分工(如农、林、牧、渔、工、矿等),有利于各地物资的交流和整个社会的发展。

古代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不同,产业有别,彼此分工交流,起着互补的作用,无需过多地依赖境外,也不好依赖境外,因为路途远、交通不便。而境内广大地区却有着充分发展的余地,从而使中国形成了古代一个具有极大的独立性、自给性而多少有些封闭性的经济大国。直到鸦片战争前夕,欧洲已经开始产业革命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仍居世界第一,在对外贸易上也一直居于出超地位。中国人之所以长期形成了“中土”、“中国”、“中朝”、“天朝”这类观念,其中的一个原因恐怕就是因为中国是一个独立发展而又略带封闭性的经济大国。

自然条件不利与自然资源不够丰厚对社会发展起不利作用,这只是相对而言的。自然条件极差如北极,确实不利发展;自然条件有利,自然资源丰富,但如果缺乏多样性,或交往不便,如热带的某些地区或某些中南太平洋诸岛,也会由于人们过分依赖丰饶的自然界或缺少分工与交往而影响发展。相反,像中国这样处于温带的大国,多样化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往往有利于促进分工和交往。自然条件中的不利因素和自然资源的不甚丰厚与分布不平均,又往往能促使人们努力进取,刺激人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发挥自己的智慧,克服不利条件,征服自然,以创造较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传统的形成,恐怕与这种不利的自然因素与克服这种不利因素的努力有相当关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不甚丰厚的自然资源反而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种起促进作用的因素。因水量不足与旱涝时生而大力发展水利、灌溉等工程,大规模地有组织地防灾救灾,就是一例。早在先秦,人们对于水利及水灾就有一套办法。“以潴畜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浍写水……”(《周礼・地官・稻人》)。以后各代更有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细致的做法。

中国地则大矣,人则众矣,但物博却不见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