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是惟一的一个古老而又能延续下来的大国
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约在4000年前(夏),虽然埃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印度的达毗罗人的国家形成于5500年前,但那些古代国家并没有延续下来,而后来形成的一些大国,像亚述、波斯、罗马、拜占庭、奥斯曼等,历史都中断了,
第一,中国有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人数众多的主要民族――汉族,和一个与汉族主要聚居区重合的大的核心地区。这个汉族聚居区与核心地区不断扩大,在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比周边地区更为先进发达,而且在古代亚洲乃至世界都处在先进地位。在古代很长的时间内,那些世界历史上的大国,国力一般没有超过中国的,内部凝聚力也没有超过中国的。
古代中国具有这样一个经济力量雄厚、政治文化先进而又人口众多的广大核心地区,对周边地区有很大的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是古代周边的地区和民族能够逐渐地加入到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里来,而联系越来越紧密的重要原因。
在古代,中国以外的大国,其民族的和政治军事力量的迁徙、扩展和转移既有南北方向的,也有东西方向的,从而使得那里的民族关系、政治变化出现了错综复杂、形势多变的格局。古代中国则有所不同,民族关系主要呈南北方向,东西方向的民族迁徙、交往乃至战争不是没有,但更多的是经济、文化的关系,而非军事的、政治的征服、统治。
中国处于古代大国带或文明带的最东端,与西方世界与历史大国之间阻隔了难于通行的青藏高原和辽阔的中亚沙漠、草原。直接处于中国西方的民族比较分散,而且不大可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力量。东亚大陆北面由蒙古高原北部经阿尔泰山、萨彦岭以北的草原带及由准噶尔盆地向西是一条游牧民族大规模迁徙的通道,但它离欧亚非大国带或文明带距离颇远,而且历史上游牧民族大规模迁徙的走向多是自东而西,如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等,而绝少自西而东。对古代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影响的天山以南的通道即丝绸之路较近大国带,但只宜商队和少量人员往来。因此大国带的国家东向不易,至多至中亚而止。在历史上,中国与古代西方大国直接交战只有一次,那就是751年唐与大食及中亚联军的战争――怛罗斯之战。此战唐军失败,唐的势力退出中亚。这次战争对以后唐和大食的关系也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另外还有一次没有打成,即1405年(明成祖永乐五年),兴起于中亚、征服了波斯、伊拉克及部分俄罗斯与印度的帖木儿,起兵20万拟从中亚进攻中国,途中病死未果。
近代欧洲殖民者的世界征服,造成了一些殖民大国,也消灭和瓦解了好多地区的国家,包括一些历史上的大国,如印度莫卧儿王朝、奥斯曼帝国。近代以前建立的大国,惟一没有被征服或瓦解的就是中国。这原因,一是中国距欧洲较远,西方殖民者从欧洲由海路向东,先向非洲、中东、印度、东南亚,然后才到中国,所达也是中国沿海边境,这已是19世纪上半叶的事了。另一个殖民者沙皇俄国从陆路来,其路线是翻越乌拉尔山脉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以北,再东向达到鄂霍次克海,都在中国北部边境以外,然后再南下进入贝加尔湖以南及黑龙江,与中国接触,历时二三百年,向中国东北及蒙古进入也是19世纪后半期的事了。二是中国很大,一时灭亡不了,瓜分又因各国互相牵制,也不大容易。三是中国的抵抗虽然屡屡失败,但很强烈,而且越来越强烈,任何一个殖民国家,都难于一下子征服中国。这和中国是一个具有汉族为主体的广大核心地区而又与周边地区关系紧密、结为一体的世界大国的格局不无关系。
第二,中国不仅有一个面积很大、人口众多、力量雄厚的核心地区,而且这个核心地区一直呈现一种凝聚与扩大发散的趋势。凝聚与扩大发散看来似乎有矛盾,但在历史上这二者却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种凝聚与扩大发散的趋势的结合,其具体表现,一是核心地区的逐渐扩大,二是与周边地区的关系日趋紧密,三是在古代中国统一的趋势长期占着上风。
历史上的其他大国存在的时间有长有短,长的达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如拜占庭),但始终都不能在其控制地区内建立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也始终未能做到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换句话说,即没有一种强有力的可靠纽带把各地区结合起来,即使像罗马帝国那样一种世界性的帝国,其与边沿地区的联系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奴隶的掠夺。罗马帝国正是靠它而繁荣与运转的,这种掠夺奴隶的行为与争战对各个地区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并不是维系各地区的好手段,反而不时激起反抗,一旦奴隶来源趋于枯竭,各地分裂趋势加强,而意大利本土也出现危机,罗马帝国就衰落了。至于那些不稳定的军事征服形成的大国,寿命就更短促了。
中国的历史与此不同,具备着统一的趋势,这是凝聚和扩大发散两种作用结合的结果。这种统一的趋势,首先表现在经济和文化以及民族关系上,然后才形成在政治与军事上。
先看汉族聚居的核心地区,两千多年来,形成于黄河中下游的汉族不断扩展,从黄河而长江,而东南沿海与珠江,再加上西北、西南和东北,不断地与当地民族融汇,使地区与人口不断扩大,而北方民族与东北民族不断南下,形成波浪式的运动,与中原汉族融汇,又促使汉族南下,二者结合,即出现中国历史上的脉动现象。发散的另一面是凝聚,汉族越来越多,本身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对周边各民族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扩大发散与凝聚的结果,就出现了以核心地区为中心的统一趋势。这种趋势不仅表现在汉族,也表现于周边各族特别是入主中原乃至全国的那些民族,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异国异类,而是认为自己也是炎黄子孙,是中国人的一部分,他们的统治者也以“正统”自居,同样认为统治中国是“天命所归”。
这个地区也有分裂的时候,秦汉以来的2200年,统一的时间约占一千四百多年,即三分之二,政治上分立的时期约占三分之一,不到八百年(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宋辽夏金)。这种分立有核心地区内部的原因,也有民族斗争的原因,而且往往二者交织。但这种分裂只是政治上的分立,经济的联系始终不断,而文化上的割裂则从未有过。即使在这样的分立时期,人们的心态可能有正统和僭伪之别,但从来没有认为分裂是正常的,也从来没有自认为是处于中国之外。人们总是力求统一,最后也终归于统一。这种统一的趋势,越到后来越强烈,最后600年的元、明、清三朝,尽管改朝换代,但是再也没有出现过分立的局面了。
这种统一的趋势,可以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反映出来。
先看经济。以海河、淮河、黄河、长江、珠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地区为主体的东亚大陆东部地区的经济有共同性,这里主要是平原、丘陵和部分山地,是个大农业区,地形不算险阻,交往方便,各地又有若干分工,逐渐形成一个大经济区,有时政治上南北分立,但经济上差别不大,往来也未断绝。这个经济区有巨大的实力,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经济比较繁荣、先进。这个地区的发展不仅相对地比较稳定,而且有发展余地,不仅支撑了国家政权,也有条件向外扩展,并且吸引了周边地区和民族。
再看文化。人口众多的汉族有共同的文化,源远流长,根基深厚。祖先崇拜家族制度与浓厚的家土乡国观念,使汉族在时间上与地域维系起来。汉字不同于西方拼音文字,单音独体,形音义有机结合,起源很早,一直延续使用下来,“书同文”对维系汉族的联系有巨大作用。西方拼音文字,看看就能拼读,这是它的优点,但也有问题,欧洲罗马以后的共同文字是拉丁文,与各地语言有别,各地语言用拉丁字母拼写出来,就成了各地各族的不同文字。结果跟中国差不多大小的欧洲有几十种文字,甚至一国之内,也使用几种文字,有的民族语言其实是方言,一拼音写出就成了一种文字。像早期的斯拉夫文是一种,把各地方言分别拼出来,就成了十种文字,再加上或用拉丁字母,或用西里尔字母,或用希腊字母,就更其复杂了。中国各地方言有时差别也不小,别处人听起来困难或简直不懂,但写下来却全是一样的。成千成万的人语音虽然不一,但文字却完全能沟通,这对于各地的联系与统一的趋势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的意识形态中,儒家思想居于主流地位,尤其是它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政治思想,形成了汉族主要的行为、关系的规范。儒家思想里当然也有排斥、独占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种统一、宽容、和谐、启迪、协调的思想,而且用和平的、教化的手段来宣扬;儒家思想中也有消极、落后、反动的成分,历史上人们也往往是各取所需,统治者尤其如此。对儒家思想及其历史作用还须多作研究和深入分析。但是就其总的方面而言,这种思想是统一趋势的反映,也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上,中国长期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当然有消极乃至反动的一面,但也要看到它是统一趋势下的产物,而且在许多场合下又有利于统一的形成与维系。
第三,有丰富深厚的历史传统、积淀,但又具有并非停滞的发展趋势。
长期的没有中断的历史,使中国的历史积淀非常深厚。中国历史在这样深厚的历史积淀中运转,量的积累较易实现,质的飞跃却比较困难。这使得中国历史发展呈现缓慢、凝滞,甚至出现重复、循环等等表征。历史中的各种因素,经济的、阶级关系的、民族的以及其他一些矛盾着的因素,都有一种循环式的表现,而且往往在交互作用下同步或近乎同步,结果就形成了前述的那种中国历史上的周期性的脉动现象,其集中而突出的表现,就是一些重要王朝如秦汉、隋唐、明清的兴替。
这种看似重复与循环的历史运动绝非是单纯的重复与循环,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表面上似乎回到原来的局面,实际上已经发展、前进了。这里可以从前面说过的情况中举几个例子:
人口从汉朝的6千万经过多次反复,上升到清朝的4亿;疆域从汉朝的1100万平方公里经过多次反复,到清朝已有1300万平方公里;核心地区从黄河而长江而珠江,东南沿海以及西北、东北、西南;粮食亩产从汉朝的140市斤左右上升到清朝的250市斤左右。在商品经济方面,汉朝除了奢侈品外,只有少数日用品(如盐、铁)在大的地区范围内流通。政府对手工业和商业的控制极强。唐宋时,日用品大的地方市场已经形成,政府对于手工业和商业的控制已经放松。明清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全国性市场出现萌芽,政府对手工业商业的管制基本上松弛了。
从总的趋势看,中国的历史是发展的,不间断的。这与其他一些历史上的大国不一样,它们有的已经消逝,有的变了样。这种历史的悠久传统、深厚积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好还是不好呢?好的是根基深厚,源远流长,发展有所依傍,能承受重大的打击。不好的可能是陈陈相因,垃圾太多,积重难返,变革不易。
恩格斯说过,传统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我们应当为我国悠长的历史、古远的文化而骄傲,充分吸收其中优秀的精华,作为我们现代化的基础、出发点和材料,但又绝不应该全盘保留,当成包袱背上,让它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忽必烈起用汉儒,采用汉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康熙帝在加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第15期
总第7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