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篇:土地价值从沉睡中被唤醒
“农村的巨变是从解放后的土改开始的。”陕西省路一村82岁的赵菊兰回忆说。土改,使“耕者有其田”这个历朝历代农民的梦想变成现实,土地资源的活力得以释放。
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社会的发展使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更显突出,人们意
1987年12月1日,深圳市首次公开拍卖一块面积为8588平方米土地50年的使用权,44家企业激烈角逐,一家房地产公司最终以525万元成交。土地使用权在中国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由此拉开了序幕,有偿使用和级差地租使土地的价值从沉睡中被唤醒。
60年来,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使我国土地由无偿、无期限、无流动向有偿、有期限、有流动转变,市场机制的引入,有效地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60年来,我国出台了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13部,土地资源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展了两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摸清了土地资源家底。
60年来,土地资源管理不仅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用地保障,还通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60年来,我国采用多种方式补充耕地。近10年来,通过土地整治,全国补充耕地4163万亩。
绿色篇:节能环保的现实与未来
“如果骏马追不上太阳,我们就把太阳放在马背上。”
在四川阿坝州红原县的查龙村,当夕阳在地平线坠落,夜幕下的红原大草原不再只有星光点点??牧民旦卓拉的帐篷里多了电灯、电视,而且走到哪里,就能亮到哪里!改变来自于一台独立的太阳能发电装置。
站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高原,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风机,一望无际,昔日令人生厌的狂风,今日成了滚滚的财源;在河西走廊西端,行驶在沙漠戈壁中的高速公路上,不时看到荒漠中矗立的银色风车,昔日令人生畏的百里风区,已变得像沙漠绿洲那样使人向往。
2009年,世界仍笼罩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中,但一场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
在这场新能源的浪潮中,中国已成为勇立潮头的“弄潮儿”。
2009年8月8日,我国第一座千万千瓦级风电示范基地――甘肃酒泉风电基地正式开工建设。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指出,这标志着我国风电建设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据介绍,近几年,中国水力、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产业均实现了高速增长。2008年,风电装机已突破1000万千瓦,居世界第四位;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200万千瓦,占全球产量的30%以上,居世界第一;核电从无到有,投产容量为910万千瓦,在建装机规模达2290万千瓦;水电总装机达1.72亿千瓦,居世界第一。
绿色,并不仅仅是新能源的代表色。在大庆,“黑金”正在演绎着“红与绿”的交响,石油人提出:建设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绿色大庆”。在中国各地,黑色的煤炭业向“绿色矿业”加快转型。
在一系列节能政策的指引下,我国能源消费一直保持着较低的增长速度,1980-2000年,实现了以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GDP翻两番的目标。1978-2008年的30年间,GDP年均增长9.8%,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5%,年均节能率3.9%。
蓝色篇:科技创新引领走向海洋
2009年7月19日,中海油副总经理周守为在“2009年中国海洋论坛”上表示,中海油正在筹建三个“海上大庆”:在渤海,建设5000万吨原油生产基地;在南海深水区,建设400亿―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能力;在沿海地区,建设5000万吨(650亿立方米)LNG接收站。
从中海油雄心勃勃的“海上大庆”规划中,可以读出中国人向海上进军、向大海要能源的丰硕成果。
我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6500多个岛屿,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我国的海洋管理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艰难曲折、励精图治的发展之路:1958年,国家组织了“中国近海环境与资源综合调查”;1964年,组建国家海洋局;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诞生……
60年来,我国已形成了13个主要海洋产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等在国内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国际市场也具有了相当的竞争力。我国海洋渔业和盐业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海洋产业的迅猛发展给海洋经济带来了勃勃生机。
1978年,我国海洋产业总产值只有60多亿元,改革开放30年来高速递增,200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97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由不到1%增加到9.87%,一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走向海洋,才会有惊喜的收获。走向海洋,需要胆量与勇气,更需要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