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历史见证民族的复兴

2009-09-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韵 我有话说

今天上午,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隆重开幕,中午12点,开始对公众开放。

12点30分,记者刚走出地铁一号线天安门东站D出口,就看到国家博物馆北门外等候入场的观众已排成了上百米的长龙。站在队尾的滕阿姨是哈尔滨人,去年到北京来探亲,国博没开放,带着遗憾离开,没想到今年赶上了,还是头一拨观众,滕阿姨

笑着说:“老开心了!”

记者注意到,排队的人群中有一位拖着行李箱的先生。这位张先生外地来京出差,上午从飞机上的报纸获悉展览消息,因为明天就要返回,就从机场直接到博物馆来了。和他一样,很多观众都是从报纸、电视、手机报等媒体上得知展览消息,特意前来观看的。

中午的北京有些闷热,但人们依然耐心地等候着,秩序井然。

历史永远不应忘记

展厅里,人不少却一点也不嘈杂。相机、手机、摄像机都纷纷地展露着自己的能耐,此起彼伏的快门“咔嚓”声宛若背景音乐般和着讲解员的讲解,在大厅里响着。一位脖子上挂着相机的男子拿出手机拍了一张又一张。问及原因,说是等不及要与妻子分享,用手机拍下来给她发彩信。一对情侣模仿浮雕的样子摆着姿势,一个飞天一个航天员。他们指着浮雕说:“飞天是古代艺术的最高成就,航天是现代空间技术的顶峰。我们是将古代的想象和当代的技术进行时空对接。”

十位元帅和十位大将的照片前,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久久伫立。他穿着一条老式军裤,一双黑色布鞋。老人凝望着照片中的一张张面孔,喃喃地说着什么,似乎在与相片中的人说话。须臾,他把脚跟并拢,努力着,试图把已经不再挺拔的腰板挺得直些、再直些。啊,这一定是位老军人,或许就是老帅们过去的兵?他是在向过去的首长们述说自己的怀念之情,还是汇报这些年国家的日新月异?别去打扰他,让他们叙叙旧吧。

空军装配修理工厂退休干部房永山和老伴带了小椅子,显然是有备而来。记者看到他们的时候,房老正坐在小椅上看遵义会议旧址的照片。“我们是亲历者,现在中国的富强来得太不容易啦。”他感慨万千,“没有那么多先烈的牺牲,没有那么多前辈的付出,哪有现在的幸福?!”“千万不能忘记过去!”老伴补充道。

北京快速公交2路车的司机高志强是位历史爱好者,今天轮休就专程赶来看展览。他说:“从屈辱到强盛,从1840到2009,169年的历史永不能忘。”

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前聚集了不少人。“这画的是日本侵略者向中国递交投降书的情景。”一位年轻的妈妈轻声给孩子讲解着。“妈妈,为什么中国老是被人侵略?”不谙世事的孩子问。旁边的小哥哥抢先答道:“因为落后就要挨打!那时候咱们太弱了。你看现在中国这么强大,谁还敢欺负咱?!”

发展才是硬道理

记者注意到一套展品。那是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镇三山东头村农民刘元九记录的家庭生产生活明细账(1982年―2006年),大到盖房子买车,小到针头线脑,事无巨细地全部入账,其内容包括粮油、烟酒、机械、教育、保险、上缴税费等等,分了十多个门类,26年从未间断。账本共23本,真实、完整地记录了一个中国农民家庭20多年来的生活变迁。1982年,刘家的总收入为836.54元,而到前几年,年收入已在2万元以上了。他的账本清晰地反映出20多年来农村改革的成果,使人们感受到党的支农惠农政策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楼梯上,迎面走来一位老汉。看到记者胸前的采访证,开口道:“记者同志,俺有句话一定要说说。”老汉是河北省大明县西付集乡的农民,叫冯运生,今年71岁,1958年曾作为农民工参加了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的建设。“现在的国家跟俺年轻时比变化太大了,”冯老的声音因激动有点颤,“俺一个农民,现在三个儿子在北京工作,闺女在澳大利亚工作,都有房有车。俺在北京住着,俺老伴正在闺女家住着,这都像做梦一样啊。要不是改革开放,要不是国家政策好,俺一个农民做梦也不敢想这样的好日子呐。”

“快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位中年男子指着展柜里的一张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轻声呼唤着同伴。5月11日,这篇文章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光明日报》发表,很快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男子对同伴说:“记得吗?当年我要改车床上的那个轴,车间主任不同意,我就是拿着这篇文章把他说服的。”记者闻声凑过去。他叫姚荣昌,曾是一个工厂的技工。弄清记者身份后,他满脸笑容:“你们报纸真的挺厉害,改革开放的实践不就证明了发展真的是硬道理嘛。”

或许是职业关系,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高工丁文昌十分关注交通的发展,在相关展品前总是看得十分仔细。他说:“交通不便曾经是经济发展的瓶颈,上世纪70年代我们开始酝酿修建高速公路。”他和同仁们先在上海修了很短的一条,然后是京津塘高速,以后就势不可挡了。说到如今便利的交通,他颇有些得意:“过去的瓶颈现在成了加速器,推动着各地经济的发展,这里面也有我出的一点力量哟!”

“开国大典”场景陈列的墙上挂着一块展板,上面是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说的一句话:“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展板的对面,是一扇大窗户。窗外,天安门广场上,为迎接国庆而立的56根民族团结柱十分醒目。北面,修葺一新的天安门城楼在阳光下也格外鲜亮。60年,从毛主席说这句话到现在,整整60年。这6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而中国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令人欣慰的是,观众中有不少青年人,而且全都是自己专程来看展览的。从广东来京旅游的大四学生小谢说:“学历史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而影视剧里的又难免虚构,所以我选择来博物馆。这里的历史是立体的、鲜活的。”她的观点代表了不少年轻观众走进展厅的初衷。

然而,随着脚步在展厅里的移动,他们有了更多的感触与想法。展厅外,某高校外语学院三年级学生小刘和同学坐在长椅上休息,翻看着相机里的照片。看到在“京师同文馆大门”场景前的留影时,小刘有些感慨地说:“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那时创办它的人一定是想要与世界平等沟通,但弱国无外交。现在不同了,刚才看到多哈会议宣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用的木槌,还有各国首脑送给中国的礼物,国力强盛说话才有力量啊。”

展览的观众留言处也排着一个小小的队伍,那是大伙在等着留言。“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力量。如果我微不足道的力量能有用,就尽管拿去吧。”一位小伙写道。“五千年悠久历史,百年前羸弱中华,六十年风雨历程。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令国人骄傲自豪!我自豪我是中华儿女!”署名是“孙哲”。中国政法大学的王佳靓写道:“牢记历史,振兴中华,新时代看我们的吧!”

走出国家博物馆的大门,脑子里突然蹦出一句刚听过的歌词:“走向光明、走向美好、走向繁荣、走向富饶,中国走得多么自豪!”《复兴之路》,用历史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报北京9月25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