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进安徽大学

2009-12-1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安大】关注

大学最大实力是文化

宾:

黄德宽

安徽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程雁雷

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王邦虎

社会学系主任

朱万曙

中文系主任、博导

籍晨哲学系2007级研究生

黄德宽:一所大学的成长,不仅体现在物质资源的积累上,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的养成和发扬。著名大学之所以闻名于世,乃在于她日积月累积淀起来的深厚文化底蕴及其产生的持续不衰的影响。大学正是因为其文化精神,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这也是大学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区别所在。

我们建设一所大学,重要的是建构其独有的文化精神;我们评价一所大学,重要的是评价其文化精神所具有的普遍价值。大学文化精神建构和缔造的主体是教师,尤其是那些富有人文情怀和理想追求的教授群体,是他们将大学精神化为具体的学术行为,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培育和造就出代代学子。大学校长则是这种文化精神的导向者、张扬者和守护人。

大学的最高使命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就更离不开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不同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学校独特的印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培育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大学最大的实力,应该在它的文化上。一所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不重视精神文化建设,就可能会制约学校的发展。当把一所比较好的大学办成真正的高水平大学,能够符合社会对你的期望并且影响一个区域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著名大学,这时候精神层面的要求就非常重要。

程雁雷:大学文化与精神,是一所大学竞争与发展的软实力,它由大学自身的遗传和生长的环境所决定,并由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而形成和发展。安徽大学在建校之初,筚路蓝缕,以民族是昌担当大任为其文化内核和精神品质,在历经坎坷风雨兼程之中,不断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改革开发以后特别是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以来,安大人在科教兴国、科教兴皖、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部崛起等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步骤中,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担当历史重任,倡导艰苦奋斗、务实创新、敬业奉献、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使这种文化与精神内化为全体安大人的精神特质和学校的凝聚力,成为承接过去、把握现在和开拓未来的精神动力;并以这样种文化和精神去构建安徽大学的现代大学制度,构建和谐校园,实现科学发展。只有具备这种软实力,经过不懈努力,才能实现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王邦虎: 现代社会的发展固然要求其成员有知识、有才能,但前提应当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合格的公民。而合格公民的培育,固然与他(她)在接受高等教育前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关系,然而,最为关键的则是他(她)的接受高等教育期。从英文的freshman(大一学生)、sophomore(大二学生)、 junior(大三学生)到senior(大四学生)的语意可以看出,高校与其说是培养学生如何“成才”,毋宁说是如何育之“成人”。学校是育人的摇篮,而高等院校培养出的“人”则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指向。因此,高等院校培养出的学生要以引领社会发展为己任,要完美地实施现代社会对高等院校的要求,营造适合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文化则尤为重要,因为“文化即人”。

朱万曙:校园文化之于大学,可以称为“环境教育”。在课堂的专业教育以外,校园文化能够给大学生以人格的指引,校训和校歌强调某一核心价值观,必然对学生的人格建构起着积极的熏陶作用;校园里对本校历史的展览和对本校名人雕塑、画像的展示,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校意识,也能够启示他们放眼未来,励志奋进,建功立业;各种学术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创造的热情,也让学生实在地锻炼组织能力、增强团队精神,还能够让他们发现自我特长,建立自我信心,寻找专业的突破点。凡此种种,都不是课堂上能够得到的收获,是“环境教育”的结果。随着就业机制的改变和就业竞争的激烈,综合素养和能力较之专业能力更具有竞争优势,课堂上给予学生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也因此,在当代大学教育中,校园文化――“环境教育”无疑需要我们给予高度重视。

籍晨:一所大学的魅力不光在于其建筑、绿化和风景,更在于弥漫其中的文化气息。安大经过八十年的奋斗拼搏,沉淀了厚重的文化气息。在厚重的文化气息的熏陶下,安大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这些人又在安大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丰富了安大的文化气息。安大学子和安大将在不断传承的文化氛围中前行,再写辉煌。

我作为安大一分子,学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安大校园的文化气息。眼镜湖畔的朗朗书声,伴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响起;鹅池旁的英语角,在黄昏来临时拉开帷幕;庄严的校训碑激励我们奋发向上;激昂的校歌鼓舞我们不断前行。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安大每年举办的博明论坛,这里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展示思想和自我的舞台。在这里,真正畅所欲言,可以向名家请教也可以同学之间相互切磋,在交流与互动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面对相同的声音,我们寻找其中的差异,求得全面;面对不同的见解,我们相互取长补短。

青春飞扬

【安大】精神

磬苑颂

汤华泉

黄岳苍苍,江淮汤汤。徽学皖风,源远流长。乃兴书院,乃筑上庠。大学经始,基于皖江。筚路蓝缕,手胼足胝。时局多舛,几经支离。天下大定,集于鸠兹。调整分合,省会攸宜。一新格局,伟人题名。后来居上,众志成城。改革开放,气象峥嵘。世纪工程,百所是膺。千年际会,知识时代。人才需求,时不我待。瞬间过万,校舍见隘。形势呼唤,大学之大。审时度势,长校诸公。征地百顷,另起学宫。一流设计,一流施工。争分夺秒,一年呈功。是谓磬苑,合肥南郊。风景独好,地阔天高。其形如磬,天赐我曹。礼乐文明,仔肩是挑。春华秋实,桃李两万。课读弦歌,晚暮晨旦。休憩游艺,身心焕焕。爱我磬苑,宜兴宜观。

南北遥遥,道曰至诚。行不由径,区划自成。始发北苑,健儿竞技;中绕群宇,万象纷呈。南苑终及,校门巍峨;回首一顾,金玉盈庭。由东及西,景观长廊。磬苑鸣磬,广场相望。圆形草甸,千姿百态;清流激湍,曲水流觞。文典高阁,拔地而起;名人像墙,面面生光。是为中轴,南北展开。如鸟张翼,主楼对排。博学学深,楼各五幢。笃行行实,方块相挨。极深研几,手与脑共;攻破尖端,树人育才。还有行知,语言传媒。光风霁月,近水楼台。群楼面积,一十五万;济济多士,优哉游哉。西门适之,生活乐园。兰桂齐芳,桃李并妍。树以嘉木,名附楼焉。楼中学子,见美思骞。东门临湖,湖曰翡翠。湖缘似?,恰如环佩。清音铿然,碧波无?。以游以遨,泠然心醉。磬苑景美,美景实多。天人合一,生态谐和。北苑南苑,芳草如茵;西苑林带,绿树婆娑。

大学之大,大师之谓。磬苑师资,质优丰沛。教授数百,特聘多位。传道授业,夙兴夜寐。式瞻像墙,倏生敬畏。胡陈陶刘,日夕相对。大学之大,大在精神。八字箴言,提炼精醇。至诚至坚,锐志砥砺;博学笃行,成就完人。大师铭石,随处可见;吾侪履止,日新又新。磬苑建设,举省之力。八方支持,为皖生色。凡百职事,奔走汲汲。期勉有加,亲临划策。科教兴皖,科教兴国。题词千钧,力透贞石。磬苑建设,六更春冬。校园丕变,维新维崧。世纪工程,又增一宗。今作此颂,颂其成功。功归其谁?有赖群公。群公不有,归之苍穹。

【安大】漫画

史奥林、史学锋绘

【安大】记忆

爱在安大

钱宝平

曾几何时,省城合肥几所高校里流行这样一句话:学在科大、吃在工大、爱在安大。初闻此语,作为一名安大人,颇感不快与无奈。记得在上大学时,有朋友聚会,言及安大,有“贤淑女子”便两眼放光而后作羞状语:“爱在安大!”我猛然有种心痛的窝囊。大学毕业,我留校工作,却对“爱在安大”耿耿于怀,我不想让我的大学受到别人一丝的“侮辱”,就像不能让人侮辱我一样。多年来的大学学习和工作经历,我一直在参悟“爱在安大”,发掘它的内涵。

李甲甲,男,阜阳颍上一中应届毕业生,以601分被安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录取。因患小儿麻痹症,他只能坐在轮椅上完成自己的学业。报到那天,偶遇前来检查工作的校党委书记、校长黄德宽,这位学校的党政一把手随即停下来,俯下身拉着李甲甲的手,仔细询问情况,亲切鼓励他要珍惜大好的学习环境,刻苦学习。随后,黄德宽亲自手推轮椅,送李甲甲去综合报到处报到。路边的同学纷纷让路,让这位特殊的新生“一路通行”。李甲甲母亲钱维蓉感激地说:“感谢学校,感谢领导”。那一刻,我仿佛看到李甲甲滚烫的心在颤抖,我更看到了安大胸怀苍生兼济天下的博爱。

1991年,我,一名农民的儿子,怀揣着对人生美好的憧憬,来到美丽的安徽大学上学。刚进校,就担任了团干部,加入了学生会,做起了校报记者,当起了广播站编辑,在付出中体验着快乐。大一结束时,才发现一摞“红本本”里没有奖学金证书的影子,甚至一门功课还亮了红灯!我懵啦!校团委的老师找到我,便有了一次长谈。临走时,他意味深长地说:“相信你,一定行!”在大三暑期,我们合肥的七名大学生骑自行车远赴北京,宣传志愿者行动。当我回到学校,他见面第一句就说:“你终于回来啦!”这句话,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里饱含了一位师长对学生亲人般的关爱。

一位34岁的武汉的姐姐不幸患上严重的血液病,安大学生袁思思慨然捐献骨髓,袁思思也成为安徽首个大学生骨髓捐献者。袁思思得知骨髓移植成功时说,“我很激动,因为我可以帮助别人。”当她回到学校,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热烈的祝福和欢迎。在她手捧的鲜花里,分明飘逸着安大学子无私的奉献之爱。

暑期社会实践,是安大学生的“必修课”。学校也因为突出的组织工作,连续19年被中宣部等部委评为先进单位。今年暑期,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家电维修组成员冒着酷暑,在室外设点为乡亲们义务维修家用电器。乡亲们送来了绿豆汤,送来了刚摘的黄瓜。我们可爱的学生十分感动,更振奋了精神。七月的阳光照射在他们身上,晶莹汗珠肆无忌惮地滴落在脚下的热土里,这汗珠闪现的分明是安大人对人民群众的挚诚之爱。

又一个教师节来临了,叶雅梅聆听钢琴曲《少女的祈祷》的遍数更多了,宁静祥和的乐曲在空气里飘荡。望着丈夫李世雄的遗像,叶雅梅又忆起了共同走过47年风雨的伴侣弥留之际写下的文字,“愿生生世世为夫妇,愿生生世世为教师,我一直热爱我的教师职业……”李世雄只有半边肺、半个胃,却始终坚守在科学研究最前沿,始终耕耘在教学第一线,淡泊名利、矢志奋斗。他一生没有儿女,而他的学生却遍布天下。今天,他的学生们成立了“李世雄奖教金”,奖励安大师德高尚、术业专精的老师,要把那种对职业的忠诚之爱延承。

……

时至今日,我终于理解了“爱在安大”真正的精髓所在。爱者,不独情爱,而是兼爱博爱!爱国爱民,爱家庭爱事业,爱天下可爱之人,爱天下可爱之物。这就是安大人的真性情,尽善尽美,臻于化境。

【安大】寄语

●朱跃(外语学院教授)

教育始终有爱并行。爱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的动力,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当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我们不正因为爱意填膺而孜孜不倦么?从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到孔子的有教无类,我们把对人类的大爱化作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如春蚕吐丝,如滴水穿石。

●孙兆奇(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

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对大学而言,这个火把就是创新思维。大学是知识创新的前沿阵地,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思维训练,是时代赋予大学教育的庄严使命。

●吴家华(政治学系教授)

端正态度是教师的第一要义。态度端正,把教学看作最重要的工作,就能尽心尽力、任劳任怨;态度不端,把教学仅仅看作维持生计的手段,必然虚情假意、得过且过。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不仅要观点鲜明、逻辑严整,而且要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学生学习如沐春风、心悦诚服。

●吴杰颖(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大学阶段的学习,一般有三个层次。认真上课、广泛阅读,可以获取知识,为第一层次;勤于提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可以启迪智慧,为第二层次;志存高远、团结协作、努力实践、开拓创新,为第三层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必须具备第三层次的学习能力。

每一个时间拐点伴随着每一度空间变换。无论是传统式宿舍楼,还是现代化图书馆;无论是宁静的眼镜湖,还是朴素的鹅池;无论是宏伟的文典阁,还是巍峨的适之楼……都是安大人用文化筑建的精神家园,用理想成就的青春世界。

吕虹文

【安大】地标① 红楼

红墙黑瓦的学生宿舍,安大校园不止这两栋,但“红楼”之称是她们的专属。曹雪芹笔下的红楼十二钗戴珠冠,披凤袄,却是女儿多薄命;安大校园里的红楼少女,读诗书,学科学,自是女儿当自强。当红楼矗立在重建后的安大、迎来了第一批女生时,这里,便开始被无数青睐的目光所追随……一扇门挡住了男生的脚步,一副珠帘遮住了男生的眺望。情窦初开的青年才俊只能在月下弹起吉他,任歌声踏风摇曳。回望大学时光,多少人因为红楼而感叹梦已逝,情犹在;留住大学记忆,多少人因为红楼而不愿忘记兜着梦想的菁菁校园!

【安大】地标②眼镜湖

北大未名湖畔,有多少学界泰斗在漫步,华师大丽娃湖边,有多少文学精英在行走,安大校园,同样有这样一个去处。一座铺着鹅卵石的拱桥两侧,是清澈的湖水,莲叶与荷花已经用满池的绿色成长出了岁月的痕迹。此湖形似眼镜,遂被学生昵称为“眼镜湖”。寒来暑往,这里是思考的最好角落。潘军大学时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是不是从这里呼之欲出?李扬的“经济头脑”是不是汲取了这里的天地精华?旅居台湾的老校友在眼镜湖湖心捐资建起一座春晖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深深抒发了校友心中对母校的牵挂和感恩。

【安大】地标③ 文典阁

文人志士,理应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刘文典,就是这样一位不畏权贵的大学者。他,是安大首任校长,曾掷地有声“大学不是衙门”;他,应当被教育界牢牢铭记、被安大人永世相传。安大将磬苑校区图书馆命名为“文典阁”。同时,“文典”又是文献典藏之省称。80周年校庆之际,一座精心制作的刘文典铜像矗立在文典阁东广场。在他的注视下,安大学子当更加树立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无论是现代化的图书馆,还是校史馆、刘文典纪念馆的所在地――每一位新生,从这里开始认知母校。

【安大】 地标④ 适之楼

芳草萋萋,楼宇巍巍。适之楼楼名取自皖籍文化名人胡适的字,同时又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意。大学的第一天,我踏进校门的一刻,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适之楼。半环形建筑气势如虹,好似大怀抱欲揽尽天下英才。大学的第一个元旦,我在适之楼多功能厅观看迎新春晚会,当时钟划向12点,当“5,4,3,2,1”的呼声震耳欲聋时,安大人第一个开始了对未来的畅想。大学的最后一个春天,我们遭遇了就业“寒冬”。学校数次请进企事业单位在适之楼举办招聘会,辛苦求职的毕业生,谁都不会忘记在适之楼投简历见考官的经历。

【安大】地标⑤ 鹅池

黑天鹅幸福生活纪实:我们籍贯澳大利亚,出生在颍上县八里河省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4月来到安徽大学龙河校区,幸福生活就这样开始啦!嬉戏清澈湖水、常食可口饭菜,我们无忧无虑;尤其是生科院学生“保育员”的精心呵护,更让我们感受了象牙塔里“往来无白丁”的高雅气息。结婚生子,天经地义。宝宝出生后,我们又作了一个重要决定――让他们离开父母的怀抱,寻找自己的人生。2007年10月,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在磬苑校区拉开大幕。如果您想来安徽大学见一见天鹅家族,请寻着地标找到我们的家――鹅池。

《大学生活》回望

走进上海外国语大学

(11月12日10 版)

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

(10月29日    10版)

走进中国传媒大学 

(10月15日10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