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首页|光明新闻|文化论坛|光明电视|光明报系|WAP
载入中...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在劳瑞舍的雪山下
2012-05-31 16:50:45 来源:中华读书报 王家新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这次我之所以受到邀请,主要是因为我的德文诗集《哥特兰的黄昏》。它在去年3月由奥地利林茨的Thanh user出版社出版并在莱比锡书展上展出后,受到关注和好评。瑞士《新苏黎世日报》今年2月21日曾刊出书评《在站台之间:王家新》,说我的这些诗充满“冬日的精神”,与世界文学对话而又有着一种“独特的力量”,其思想“在词语与意象之间显现,充满张力”,并带有一种微妙的“过渡音调艺术”。我知道《新苏黎世日报》很有名,为德语世界最有影响的大报之一。该书评还评论了顾彬的翻译,称赞他把一位中国诗人的诗翻译成了“美妙耐读的德文”。说实话,这篇书评中让我最看重的,就是这句话了!作品被翻译,但这并不是一切。重要的是还要看翻译本身。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诗歌现在已很不错了,但我想只有优秀、可靠的翻译才能使它真正“走向世界”。

  使我高兴的是,就在这次去奥地利前,萨尔茨堡主要的文学杂志Salz还以显著篇幅发表了顾彬新翻译的我的长诗《少年》(它未收入《哥特兰的黄昏》,在德语国家版权很严格,在版权范围内,出版社出版了,杂志就不发表,反之亦然)。这首长诗以“文革”的经历为主要背景,它写下了那个年代在一个少年的心中留下的深重创伤和刻痕。文学节期间,当我看到许多听众都买了该期杂志,我不禁在想这些德语读者是怎样来看这个作品,这样的诗是否也唤起了他们自己的历史记忆?我知道奥地利著名女诗人巴赫曼(1926—1973),她说她从小就对纳粹历史怀着一种本能的厌恶和恐惧:“就是那样一个确定的时刻,它毁灭了我的童年。希特勒的军队挺进克拉根福特,一切是那样的恐怖。从这一天起,我的记忆就开始了……那无与伦比的残忍……那疯狂的嚎叫、颂扬的歌声和行进的步伐——我第一次感到了死亡的恐惧。”

  当然,在“文革”一开始之时,我并没有这样的厌恶和恐惧。在那个年代,谁不向往革命或“要求进步”呢。我所有的,是因为父母出身问题而未能入上“红小兵”的痛苦。现在看来,我真得感谢少年时代的痛苦、压抑和屈辱了,因为正是它造就了我,也赋予了我作为一个作家的责任和看历史的眼光。

  《哥特兰的黄昏》德文版书影

[责任编辑:曾繁华]

0


相关评论

会员名:   密 码: 论坛会员注册 查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光明员工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邮编:100062 联系电话:010-6707875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18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10486

京卫网审[2011]第0535号 国家药监局(京)-经营性-2011-0014 京网文[2011]0034-011号

京ICP证10102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3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光明日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