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首页|光明新闻|文化论坛|光明电视|光明报系|WAP
载入中...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人类语言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
2012-06-11 14:17: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姚小平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1859年深秋,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书中至少有两处拿语言与生物做类比。一处在第一章,称一个生物品种犹如一种方言,让人很难辨明来源;另一处在十四章,谈到对世界诸语言可以像对生物一样加以分类。但更直接的说法,见于他的另一部书《人类的由来》(1871),在第三章里他说,占优势的语言或方言会传播得更加广远,而居劣势的语言则会被取代,以至灭绝,如同物种一样,一旦消失就再也不会重现;甚至,在一种语言内部,词与词、规则与规则之间也在不断进行着生存竞争,“好些的、短些的、容易些的经常会占上风”,“某些为人喜爱的字词能够在生存竞争中存活或保全下来,这就是自然选择”。而且达尔文明白地说,他的这番议论引据其他学者,包括语言学家马克斯·穆勒。

  19世纪中叶科学传播之迅疾,远超今人的想象。不过一年,《物种起源》便有德文版,德国语言学家施莱歇尔读到译本后大为兴奋,随即撰写《达尔文理论和语言学》,于1863年出版。施莱歇尔称,在接触达尔文著作之前自己就用过“生存竞争”一词,形容语言之间的相互争斗。究竟是生物学家还是语言学家,最先在研究中使用了这个表达呢?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门学科的研究者不约而同,想到了他们的对象不但是可类比的,而且很有可能是高度平行的。今天,这两门学科已经联姻,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生物语言学。但这一分支对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等种群演替的倾向已无兴趣,而是关心一种可遗传的语言能力,即人类独有的种属特征。另一方面,许多社会语言学家也不喜欢生存竞争、自然选择这类字眼,嫌其沾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色彩。

  施莱歇尔当年曾断言,生物演化论总体上适用于解释语言的变化发展:人类语言可比于有机体,逐渐生长、壮实、繁衍、老迈、衰败,最终走向死亡。迄今已知的语言,都经历过长达数万年的演化,其过程不以拥有者和使用者的意志为转移。除了总的进程,施莱歇尔还谈到语言与生物的其他相似:语言的词根,好似有机体的细胞,从历史的角度看,是发生的原始基质,从系统的角度看,则是最小的构造成分;语言的谱系分类,“语系、语族、语支、语言、方言”,同生物学上的“属、种、亚种、变体”等等很像,而且,语言与方言、方言与土话之间就像种与亚种、亚种与变体之间那样,表现为逐渐过渡的关系,并无截然分断的界线。

  《物种起源》问世以来,语言学和生物学都有长足的进展,人类的生态环境和世界的语言格局也都有显著的改变。时至今日,达尔文理论是否仍适用于解释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呢?再思这一问题,我们不妨重读达尔文,并且从过去一个半世纪的语言盛衰史上找些实例来分析。

  《物种起源》英文版书影

[责任编辑:周月琴]

0


相关评论

会员名:   密 码: 论坛会员注册 查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光明员工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邮编:100062 联系电话:010-6707875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18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10486

京卫网审[2011]第0535号 国家药监局(京)-经营性-2011-0014 京网文[2011]0034-011号

京ICP证10102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3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光明日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