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南京市金陵中学,我就不由地无比激动。因为那里曾是我的家园,我的母校,我成长的摇篮,我少时的乐土,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一提起南京市金陵中学,我就不由地无比激动。因为那里曾是我的家园,我的母校,我成长的摇篮,我少时的乐土,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1937年日寇侵占南京前夕,金陵大学及其附属金陵中学西迁四川,我父亲和陈嵘教授被指派参加了美国教授贝德士为首的金陵大学留京护校委员会。1942年,陈嵘和我父亲与当局交涉,以同伦中学名称,在金中原址继续办学。当时,陈嵘任校长,我父亲任总务长。这样的措施,既保护了校产,又使沦陷区的青少年有了读书的机会。
日寇入侵中国,我在家乡城北镇小学读到小学5年级就辍学在家。1942年,我11岁的时候,父亲决定把我们兄弟从家乡接到南京,住在金陵中学校园东北角小黄楼二楼。1944年春,我通过在家自学,以同等学历和优异的考试成绩,插入同伦中学初二下学习,直到1949年我在金陵中学高中毕业。
金陵中学的确是一座完美校园。百亩土地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当时校门开在偏东北向的干河沿前街。早在1888年,金陵大学与金陵中学的前身――美国基督教创办的汇文书院,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沿校园东西中轴线,兴建了一系列西洋古典建筑,有东课楼、礼拜堂、钟楼、口字楼、西课楼、口字楼北向还有青年会(图书馆),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建于1889年的钟楼,它是卷廊式殖民风格的三层楼房,堪称当时南京高层建筑。这些建筑风格统一,青墙、红顶、斗拱式窗棂。1934年,张坊校长又采取募捐方式兴建了全国中学都少有的近千平方米的体育馆。学校有南北两个大操场。道路宽敞,四通八达。教室充足,理、化、生实验室齐备,实验仪器都为进口,实验用煤气由老师自制,显微镜保证人手一架,图书充实。
清晨,朝阳洒落在树林茂密的缝隙间,露珠晶莹剔透地在花草上翻滚,小鸟在枝头鸣叫,同学们自由自在地高声朗读英语和古文,我则喜欢坐在四楼教室靠窗的座位上,面对伸手就可以够着的梧桐树,背诵英语。到了下午课后,同学们一个个生龙活虎地在操场上跑步、踢足球,在体育馆打篮球。那里,各项运动都有校代表队、年级代表队,还有班代表队。我因为篮球打得还可以,曾被选为班代表队队员。
我赞叹校园里美轮美奂的西洋古典建筑,赞叹在绿树丛中透出的一方一方的红色屋顶,赞叹它承载着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的重任,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赞叹它是理想的读书环境,青少年向往求学的地方。这样的校园,对我日后从事建筑设计有着良好的启蒙作用,那就是建筑群体要讲究风格统一,建筑与环境也要讲究协调美观。
母校教师大都正直朴实、学有专长、尽心尽职、严谨治学。我的第一位英语老师是徐卓书,口语水平很高,又自编英文文法,能简明扼要地抓住要害,编的顺口溜又好记又好做,效果很好。第二位英语老师是魏修徵女教师,她的发音非常准确悦耳,往往把课讲到一定段落,就在黑板上写出英语作文题目,一下课就要我们交上英文作文。第三位英文教师是何锡嘏,他的要求就更高了,要我们背文学作品《约翰逊传》,我至今还能背得。那时,我英语常在班上考第一。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背诵英语不仅有利于掌握英语这门工具,为我后来阅读外文原著建筑学创造了条件,而且对了解外国文化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国文教师提倡背诵古文,爸爸要求我背《古文观止》中50篇文章,我当然记得古文中不少名句,写作文常常自然带上几句文言。一次写议论文《论学习法》,最后结论开头一句我用了“一言以蔽之”。当时国文教师胡绍宣赞叹不已,我心里乐滋滋的,更增加我学习古文的兴趣和信心。物理教师章祖蔚,既注意教授理论知识,又重视物理实验。历史老师王永芬,是金陵大学贝茨教授的学生,很有学问,为人也正直,他曾在我家住过。我也很怀念陈嵘校长,他是我国现代林业之父、林业教育家,真是满腹经纶、两袖清风、朴实谦逊、平易近人,典型的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记得他总是喜欢穿中式长衫和布鞋,有时长衫破了,还是我妈妈给他补好的。
正是因为母校师长的言传身教、严谨治学,为我一生做人、做学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金陵中学是学子自由发展的天地。金中师长在高度重视基础学科教学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崇尚体育一直是母校的优良办学传统。学校规定,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学生一律要到操场进行体育锻炼,田径、球类自由参加。特别是足球,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就誉满京城,威镇江南,曾打败众多高校,甚至外国水兵。有趣的是,凡取得重大胜利,校长往往宣布第二日放假一天,以示欢庆。学校也重视其他课外活动。就拿我自己来说,音乐老师顾天琢,除课堂教唱外,还在课余时间,教我弹钢琴。我跟她学了四年,竟然能在音乐会上弹奏著名乐曲《土耳其进行曲》。我爱好画画,教美术的徐老师很喜欢我,除了课堂教学,还在课余时间对我系统地教授《芥子园画谱》,使我对国画技法有所了解。我又设法借来《伦布朗》、《米勒》画册自学,使我对西洋画技略知一二。我从父亲的书库里,找出丰子恺先生的《西洋美术史》、《美国少年百科丛书》阅读。我父亲从1923年到1949年一直订阅美国建筑杂志《ArchitectureForum》,我也不时地翻阅。这一切对我后来学习建筑学都是大有帮助的。
回首少年时代,我要感谢金中培养了我自学的习惯,特别是阅读书籍的习惯。书中叙述的虽是过去,是梦想,但也是理想,并像一盏明灯,照耀我以后包括今天的历程。同样,我仍是那么执着地喜欢图画,它表现了这个世界,也反映出现实。我记得一幅画,它是画一个人坐在海边沉思,那优美的姿态,那浩瀚的海洋,画出了一个未知的世界,也画出了人类的沉思。
2008年是南京市金陵中学建校120周年,谨以此篇表示对母校的深切怀念。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1990年被选为中国勘察设计大师(建筑)、1995年起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职务、1997年被选为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获得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中国建筑学会举行的首届建筑教育奖,2004年担任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科研、设计和教学工作,由他设计(参与和主持)的主要作品有: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记念馆、碑轴线;南京梅园新村周恩来纪念馆;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福建武夷山庄;郑州河南省博物院;福建省历史博物院;沈阳“九・一八”纪念馆扩建工程等等。1949届南京市金陵中学毕业生)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
南京市金陵中学源于美国基督教1888年在南京干河沿1号(即今中山路169号)创办的汇文书院。
金陵中学之所以成为中国名校,不仅仅是因为她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更重要的是因为,她虽然经历曲折,但始终保持青春年少、朝气蓬勃、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120年来,金陵中学共计培养毕业生5万余人,分布在祖国和世界各地,成为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各种人才。其中出类拔萃的著名校友数以百计。例如,吴仲华、吕敏、齐康、田刚等20位两院院士,陶行知、盛成、宗白华、程千帆、吴敬琏、厉以宁等人文大师;又如,原民主党派负责人陈舜礼、陈邃衡等人,原全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法学家端木正,原农业部部长、世界粮食奖获得者何康。学校被誉为“英才摇篮”。
母校回望
朱永新《梦想与激情》 …………………2008年8月28日4版 王永志《祖国交给我们的任务就是学习》 …………………2008年8月19日4版 徐初照《水的精魂》 …………………2008年8月13日4版 叶培建《湖中三年》 …………………2008年7月22日4版 |
网络支持:光明网新浪・新浪教育 互动热线:010-67078528 67078146 网络博客:blog.sina.com.cn/mxlz1008 通讯地址:北京市珠市口东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