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60年交通巨变印证了什么

2009-08-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冯蕾 王小润 李金桀 我有话说
科技创造奇迹

■本报记者李金桀

新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60年里,充满了太多的奇迹,奇迹的背后,是科技的影子。

延伸的路

2008年6月30日,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如皋市白蒲镇的百

岁老人张文政高兴地一夜未眠,对老人来讲,这是一个盼了一个世纪的梦。

对建设者来讲,圆老人的这个梦,需要攻克四大世界级施工难题,其中之一就是要在“豆腐里插筷子”,还要让这些“筷子”成为钢筋铁骨――在深水潮汐环境下软弱地基中进行超大群桩基础施工,难度之大,世所罕见。

所以,当世界桥梁协会授予苏通大桥世界桥梁建造最高奖时,人们没有一丝惊讶。

青藏铁路,修建难度举世公认。瑞士一位权威隧道工程师曾评论道:穿越昆仑山的岩石和坚冰根本不可能。历史将记住2001年6月29日,奇迹在这一天开始被创造――英雄的建设者们相继攻克了浅埋冻土隧道进洞、冰岩光爆、冻土防水隔热等20多项世界性高原冻土施工难题,长达111公里的“片石层通风路基”、总长156.7公里的“以桥代路”……文成公主当年进藏的古道上,见证了新中国交通建设者们如何用科技开拓“天路”。

放眼望去,上海港、青岛港等一个个现代化大型港口星罗棋布,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大秦铁路等一条条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铁路线纵横交错,首都国际机场、广州白云机场等一个个现代化机场遥相呼应……我们走在路上,其实更是走在世界奇迹上。

飞翔的车

128年前,在中国唐山一个简陋的工厂里,几十名工人用双手装配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台蒸汽机车,人们称它“中国火箭”,希望它跑得像火箭飞一样快。128年后,时速350公里CHR3型“和谐号”动车组在唐车公司批量生产,每秒近百米的速度,中国火车真的“飞”起来了!

1984年11月20日,中国乘坐江南造船厂制造的“向阳红10号”,一路战胜狂风恶浪,顺利抵达南极乔治岛,开始了中国首次南极科考之旅。此时,距离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制造总局成立,已经过去整整120年。2008年,中国的造船量达 2881 万吨。

百年老厂,何以梦想成真?

靠的是科技创新。唐车公司董事长余卫平如是回答。CRH3“和谐号”动车组虽然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但却根据我国实际,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构建起了中国创造的产品技术平台。

从洋务运动“师夷长技”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初的“向科技进军”,再到改革之初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教兴国”战略,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到加强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恍惚之间,一个百年的科技强国梦想,在这60年里渐渐清晰。

执着的人

新中国交通的60年,也是人才辈出的60年。60年来,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交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大批人才。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为例,被誉为“中国民航飞行员”摇篮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是世界上最大的飞行学院,先后为中国民航和亚洲、非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50000多名各类专业人才,其中向中国民航输送了近14000名飞行员。

在新中国的交通发展史上,人才就是创造奇迹的先锋。他们或是专家,或是普通工人,身份虽然有别,但奇迹正由他们共同创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